[军事小说]《菲律宾浴血》作者:刘庆钟庆安【完结】
第1节:菲律宾浴血(1)
1944年7月25日,一架c-54型运输机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机场出发,穿过厚厚的云层,飞向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檀香山。
飞机上乘坐的是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麦克阿瑟。令人奇怪的是,这位不久前指挥美军横扫新几内亚的美国陆军上将,并不像往常出行那样,带着作战计划和大批地图,身旁有将校级军官前呼后拥。这一次,他只带了三名随员,便悄然踏上了长达几十个小时的单调、乏味的旅途。在飞机上,为了度过无聊的时间,他闭上了双眼,让自己在回忆往事的太空中遨游。
一个多月以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给他打电话,要求他到珍珠港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在此之前,傲气十足的麦克阿瑟曾多次婉言谢绝了到尼米兹的总部檀香山参加会议或做客的邀请。但这次不同,这次是他主动地、严格地按照马歇尔的要求到檀香山来的。马歇尔在电报中通知他&ldo;7月26日到檀香山&rdo;,在那里&ldo;可以见到莱希等人&rdo;,并要求他&ldo;尽量缩小知情者范围&rdo;。麦克阿瑟心里很清楚:此去珍珠港将见到的人只能是罗斯福总统,会议讨论的问题必将与他麦克阿瑟密切相关。而在这个时候,摆在太平洋美军面前的迫切问题只有一个:确定太平洋战场的下一个战略打击目标。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了1944年的6~7月时,艰难爬上诺曼底海滩的100余万盟军已在欧洲大陆上牢牢站住了脚,太平洋战场的盟军也开始向日军发起全面反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盟军已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可以大大加速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了。
但是,在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战区部队完全控制了新几内亚,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部队控制了马里亚纳群岛之后,下一个进攻目标指向哪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美军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
众所周知,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唱主角的是太平洋舰队兼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海军上将尼米兹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陆军上将麦克阿瑟。
早在1943年初,麦克阿瑟就将自己考虑的一个相当完整的打败日本的战略设想,写成书面报告,呈送参谋长联席会议。他主张沿新几内亚-菲律宾、棉兰老轴线进军。
海军则提出了以中太平洋马里亚纳为主要进兵路线的主张。他们认为,从中太平洋进兵,既可切断日本与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交通线,又可缩短美国本土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还能把战线迅速推进到日本近海,迫使日本舰队进行决战。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慎重研究后,提出一个有利于海军的妥协方案。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开辟中太平洋进攻轴线,并以此作为向日本进兵的主要战略方向。考虑到西南太平洋的部队已在追击退却之敌,参谋长联席会议确定,为了配合中太平洋的进攻,盟军应沿新几内亚‐‐棉兰老轴线继续向前推进。
至1943年底,盟军这一&ldo;两路进兵&rdo;的方针基本确定下来,并得到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和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的认可。
可是,1944年1月27~28日,太平洋战区代表团和西南太平洋战区代表团在珍珠港商讨作战问题时,麦克阿瑟的代表团又提出了经新几内亚和菲律宾的&ldo;一路进兵&rdo;方案并得到了太平洋战区代表团的认可。
这一方案立即遭到美军海军总司令兼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的激烈反对。
3月11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最终确定的战略计划,再次肯定了从太平洋两个方向对日本发动钳形攻势的战略设想,并明确规定了各路部队的进攻目标和时间表。对于是进攻吕宋还是进攻台湾的问题,留待以后再定。把&ldo;再定&rdo;的时间期限划在1945年2月15日以前。
在进攻吕宋还是台湾的问题上,也有两种意见。一方以麦克阿瑟为首,主张夺取吕宋岛,另一方以海军上将金为首,主张夺取台湾岛。金上将一直坚决主张&ldo;迂回菲律宾而攻占台湾&rdo;。他建议绕过麦克阿瑟坚持的主攻目标‐‐菲律宾,而由尼米兹指挥部队进攻台湾,并要麦克阿瑟将主力部队移交给尼米兹。
第2节:菲律宾浴血(2)
到了1944年6月,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其他两位成员马歇尔和阿诺德上将都同意了海军上将金直接进攻台湾的计划。麦克阿瑟对此当然愤愤不平。由于台湾位于中太平洋战区,接下来在太平洋战争中唱主角的只能是尼米兹,而不是他麦克阿瑟。更重要的是,当年他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几乎是只身逃出菲律宾,那里至今还囚禁着成千上万的美军战俘,那里有美国在道义上有义务解放的1700万菲律宾人。绕过菲律宾,麦克阿瑟将无法实现自己离开菲律宾时发出的&ldo;我还要回来&rdo;的誓言。所以,他态度鲜明地表示,&ldo;我认为这一战役是不会成功的&rdo;,日军在台湾的防御固若金汤,&ldo;没有空中支援,没有充足的军舰和基地来打击重兵防守的堡垒,直接进攻就是自取灭亡。&rdo;他认为,占领菲律宾的吕宋岛,是建立进攻台湾的飞机基地的大前提。
为了让军方领导人打消绕过菲律宾的念头,他甚至准备亲自去华盛顿兜售他的观点。现在,罗斯福总统亲临太平洋战区,这正是他麦克阿瑟说服总统反对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的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