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随军带着女人,行事再隐蔽,人多眼杂总有露出马脚的时候。梁霄又年轻,未必知道轻重,也许军中早传开了。
风平浪静时倒好,一旦将来有个什么,这桩事难免要给人翻出来,想添什么罪名不行?
老太太扣着茶盏的手都在抖,她咬着牙问道:“那孩子……几个月了?是在西边时候就有的?”
闵氏叹了声,道:“三个多月,快四个月了。二弟起初不知情,回来路上才知道,许是怕明筝跟他闹,一直藏在外头没带回来。”
老太太想起一事,“回京头一晚,霄儿没有回家来,是在她那儿?”
闵氏为难地点了点头,“是……”
梁老太太一翻袖,将掌心握着的茶盏掼了出去。
瓷片碎了一地,闵氏心里直发慌,上前半跪在老太太膝下,“娘,您别生气,二弟还年轻,血气方刚的男儿汉,一路西去身边没个伺候的,遇着个可心人儿,一时意动收用了,算不得什么大错。头一晚没回伯府叫您失望,他想来也不是故意的,毕竟那女人肚子里怀的是他头一个子女……是二房头一个孩子,紧张些也是难免的。”
她见老太太面色有所松动,连忙又道:“再有,我瞧二弟不是那样不知轻重的人,军中纪律严明,若二弟当真犯的错狠了,便是再多人替他说话,那嘉远侯岂会眼里容沙?二弟在营中,必然是安排妥当没给抓着错处,您先别担心。咱们家多年未曾添喜,终于盼来了,娘,二弟有后了,您安安心心等着再过六七个月,就能抱上金孙,您难道不高兴吗?”
梁老太太冷哼一声,实则已然心软。
她板着脸道:“就算朝廷不追求,将来那孩子落地,如何跟明家交代?庶长子生在前头,将来就算有了嫡子,也是一辈子抬不起头。”
这话说得闵氏脸上便有些挂不住了。
当年老侯爷也是没把持住,容庶长子粱霁生在了梁霄前头。两个孩子一前一后落地,听过去的老人儿说,当年粱老太太可没少哭闹,直逼得老侯爷把粱霁生母送去了家庙带发修行,这事才算是揭过去了。
如今梁老太太待她这个庶媳倒算不错,愿意交代些私密事给她去办,算是十分信用她。可待粱霁,梁老太太一向不假辞色,连个笑脸都懒得给予。
闵氏挤出个笑,把话题接过去,“明筝年纪渐长,一直没孩子,心里必然也失落,若生的是个哥儿,自然另当别论,可若是个姐儿,抱过去养在明筝名下,一来堵住那悠悠众口,二来对明筝来说也是个寄托,岂不两全其美?当然,最好是个哥儿,老太太若是不放心,怕二弟房头不安宁,您大可抱过来亲自教导,明筝再不乐意,难道来您这儿给您瞧脸色?明家再是不满,毕竟明筝有缺在先,万一再有个三年五载还不生,二弟都多大了?明筝多大了?难道要让二弟一直膝下空悬?让咱们梁家没止境的等下去?哪有这样的道理?”
她留神打量老太太脸色,见后者越发容色平和,知道她心里那点因被儿子瞒骗而来的怒气早消了,“娘,您放心好了,我瞧明筝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如今咱们什么都知道了,等二弟回来,您可别再训他了,他这么大个人,知道错的了。咱们还是加紧想想,眼下怎么安置外头那个?……”
梁霄一早在水儿胡同口见着抱臂靠墙而立,脸色铁青的粱霁时,就知道什么都瞒不住了。
粱芷萦也得了消息赶回来,一家几口聚在上院,至于商议了什么,明筝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她照常理事,她从娘家带过来的一处田庄前几年不景气,拔了庄稼重新找人种了些枣树梨树,如今树苗已经长高,初见些成效。
她有心想去瞧瞧,因忙着家里一摊事,一直没机会,如今梨花都快开败了,她便动念想去走走。
田庄稍嫌远,距永定门还有三十多里,来回需时大半日,多半要在那留宿一晚。她一介女流,总不好单独去。可她又不想惊动梁霄,她出城本就是想躲一躲他。
明筝提笔给娘家兄嫂写了一封书信,命瑗华派人送出去。接下来几天梁家应当就要有动作了,她平静地等待着,瞧他们会如何向她开口。
是委婉求她接纳那女人和孩子,还是摆起婆母夫君的架子与她说教妇人本分。
明筝自问不是个滥好心的人。
她不会因为那女人可怜,就非要抢着主动去接纳,不会因为梁霄有难处,就为他去找借口开脱。更不会把错处全部揽在自己身上,用贤妇的枷锁把自己框住,逼迫自己去接纳一个根本不曾尊重过她的人。
纳妾,总要先她点头吧?
便是个通房,也得由她安排,开脸摆酒,安排侍奉日期。
越过她去,先怀上孩子,再来逼迫她答应?何曾把她这个正室夫人放在眼里?
她不去哭闹,不去声张,对梁霄失望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她犯不着。
她何用屈身俯就一个不识礼数的人?
何用为一个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啼哭?
她更用不着,为争风吃醋去作出任何难看的样子。那女人不值得她如此,甚至梁霄,她都不确定,他是不是值得她如此。
太久的分别,真的会让感情淡去。淡到,她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爱过梁霄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