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后话了,但在当时,对于薄姬母子来说,这真是一个天大的馅饼。长安派来迎立的使者很快到了代地,请刘恒去长安登基。但对这个天大的馅饼,起初薄姬母子的反应非常一致‐‐不要。
不要是有原因的:吕家叛乱,臣工皇室皆出力颇多,偏偏是远在代地的薄姬母子寸功未立,冲锋陷阵的时候不见影,运筹帷幄的时候不见人,啥忙都没帮上,现在大功告成论功行赏了,最大的一块元宝给你,凭什么?
所以在接到消息后,刘恒并没有贸然行动,先是派舅舅薄昭(薄姬的弟弟)去京城,在见过此时掌握大权的周勃、陈平,得知了事情真相后,方才动身到京城。公元前180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恒在长安正式登位,这就是开创了&ldo;文景之治&rdo;的汉文帝。而作为皇帝生母的薄姬,也晋位为薄太后。这对忍了几十年的母子,此时终于忍到了西汉帝国的权力最高峰,当然,是名义上的。
所谓&ldo;名义上的&rdo;,是因为这时期的西汉皇帝,其实很多时候是当不了家的。
外部情况且不说,平定吕家叛乱,靠的是刘姓宗族和功臣宿将的努力,齐王刘襄、城阳王刘章,都是地方上手握重兵的实力派,刘邦登基后分封的同姓诸侯们,此时已渐成地方一派豪强。中央的功臣宿将们也惹不得,周勃和陈平两大重臣,从跟随刘邦打天下到平定吕家之乱,都是功勋级的人物,其势力盘根错节,把持朝政,连皇帝谁来当,最后还是他俩说了话才管用,当不当皇帝,也是刘恒探明了他俩的口风后才做决定。在登基的初期,刘恒母子的身份也只有一个‐‐摆设。
所以刘恒母子还是知道自己身份的,登基初期,摆设得相当不错:刘恒入京即位时,仅带了宋昌等6位亲信。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封诛吕功臣:3大功臣周勃、陈平分别作了左右丞相,灌婴成了执掌军权的太尉。对刘姓宗族也大力笼络。除了赏赐了齐王刘襄、城阳王刘章、淮南王刘长3位直系亲属外,更大封同姓诸侯王。在登基的第一年,就封了8个刘姓宗王。在国家大事上,刘恒也很知趣,继续推行汉高祖刘邦在位时确立的&ldo;黄老学说&rdo;,崇尚&ldo;无为而治&rdo;,先前的既定成法一概不变,继续与民休息。在他即位的最初时期,功臣们很满意,宗室们很满意,老百姓们也很满意。朝堂上下,可谓一片&ldo;和谐&rdo;。
但对这样的&ldo;和谐&rdo;,汉文帝本人是不会满意的。他现在不再是忍气吞声的代王,不再是夹着尾巴做人的四皇子,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ldo;摆设&rdo;的身份,无论如何他是不能接受的。更何况,刘邦登基后到吕氏之乱的一系列变故证明,虽然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帝国,但是在西汉早期,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并未建立起来。
西汉的立国,采取的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方式,起初还册封了异姓诸侯王,此后虽然诛杀异姓王,并且设立&ldo;白马盟&rdo;,即非刘姓者不能封王,但中央的行政权力,依然没有确立绝对的权威。无论是权镇地方的诸侯,还是功勋卓著的勋贵们,其位高权重,都是帝王所忌惮的,要做一个真正的帝王,就必须把权力收拢回来。且不说为了巩固国家稳定,就是为了对付北方持续肆虐的匈奴,这也是必需的。
所以,这才是汉文帝刘恒在位时期的最大贡献:自他开始,改变了中国自夏商周以来松散的国家体制,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大一统,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武帝后来的&ldo;大一统&rdo;,其实更多是拜汉文帝栽的树。
要做到这个自然不容易,历史上但凡是权力之争,无不血流成河,尔虞我诈。汉文帝的手法却很温和,先忍,再忍,最后还是忍,在忍耐里巧施暗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比如在刘恒入京即位的早期,看似很&ldo;知趣&rdo;,对人很谦和,但在他入宫的第一天,即命令他的亲信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另一亲信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查宫中,皇宫大内的兵权,以及西汉最精锐南北二军的控制权,就这样被汉文帝不动声色地抓到手了。在诸吕服诛后,刘恒又大赦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刘恒赦免了刘章的妻子吕氏(吕家的长孙女),此举虽然遭到了功臣们的非议,却也安抚了登基未成的齐王一脉,得到了宗室的支持。
而对位高权重的两大势力,宗室与功臣,刘恒的另一手段是&ldo;拆分&rdo;。刘恒登位之前,依西汉王朝旧例:拥有封地的诸侯以及贵戚们大多居住在长安,而他们的日常开支,则是由其封地提供,如此一来开支巨大不说,长安更成了功臣宗室们相互串通的场所。所以刘恒登基后的第二年十月,即发布诏令,以节省开支为由,命令所有驻长安的列侯贵戚全部返回封地,不得在长安停留。这样做的意义,不止在于减少了国家开支,更重要的是,如陈平、周勃等功臣宿将们,也因此羽翼大削,其亲信大多被调离身边,原本盘根错节的势力,渐成了孤家寡人。正因如此,刘恒这个皇帝,才从此开始&ldo;硬气&rdo;了起来。
而相比于上述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政策,真正对汉文帝一生执政有着重要意义的,却是一个小人物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奏疏‐‐公元前174年,28岁的贾谊上《治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