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本团团员应切实扶助社会舆论,提高民众智识,协助地方自治,健全保甲组织,凡有假借&lso;民主&rso;名词,而作违反军事第一原则,以破坏抗战者,此
种&lso;假民主&rso;之言,应一律排除之,以奠定真正民主政治的基础。&rdo;为了实现这些任务,根据蒋介石的旨意,在行动上要求三青团员必须做到:&ldo;凡我
同志,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对奸党之言论行动,应毫无犹豫地根据本党主义与抗建国策,严厉予以驳斥,并且要揭露他们妨碍抗战危害民族国家的
一切阴谋与事实,务使一般民众,认识他们的假面目,不致受他们的欺骗宣传。&rdo;&ldo;凡有我同志所在地或所在机关学校团体,决不容有奸党同时存在,
否则,便是我们同志莫大的耻辱。因此,对好党把持或活动最力之机关学校团体,应努力争取大多数中间分子之同情,并多方设法促使其中主要分子之
觉悟。&rdo;甚至还要求三青团员:&ldo;实在无法说服或无法影响与感化,然后才报告上级,通知军警机关,去监视他或逮捕他。&ldo;在抗日战争期间,三青团
正是干尽了压制人民抗日活动的各种勾当。他们举办了所谓&ldo;特聘学术讲座&rdo;、由中央团部聘定各大学著名教授,分赴各地专科以上学校,讲演蒋介
石的《中国之命运》。他们在西北设立了所谓&ldo;西北青年劳动营&rdo;,收容什么&ldo;奸伪分子&rdo;,施行&ldo;感化教育&rdo;。他们推行蒋介石提出的&ldo;五项运动&rdo;
中的所谓&ldo;三民主义文化建设运动&rdo;,大搞什么&ldo;(一)展开三民主义的思想统一运动;(二)加强三民主义的研究与发扬;(三)树立三民主义的社
1《陈布雷回忆录》(二)第81页。
会制度;(四)促进三民主义的五项建设。&rdo;他们兼办了蒋介石在1934年2月宣布发起的&ldo;新生活运动&rdo;,打着&ldo;以廓清社会上各种污染的恶习,建立
起现代的新的风气&rdo;的旗号,实际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来整治人心,禁锢广大人民的抗日爱国言论与行动,让广大人民听任蒋介石摆布。当然,也不可
否认,不少青年在&ldo;战地服务队&rdo;干了一些对抗战有益的事;&ldo;其中如湖南各战地服务队,曾历次踊跃的参加湘北会战,与保卫长沙的前线将士同时立
下了光荣的功绩。三十一年五月,浙东战事发生,金华、兰溪、云和等地战地服务队队员,都能奋不顾身,掩护退却,并抢救伤兵。三十三年,中原及
湘桂战争先后发生,河南和湖南各战地服务队员,都曾经协助疏散人口,侦察敌情,直到敌人到达时,然后撤退。&rdo;1总的来说,蒋介石在当时搞这个三
青团,名义上解散了、&ldo;忠实党员大同盟&rdo;和复兴的组织,实际上利用这个新的反革命组织起&ldo;后备军&rdo;的作用,为国民党&ldo;培养&rdo;和&ldo;储备&rdo;反革
命的&ldo;新细胞&rdo;、&ldo;新血轮&rdo;,并规定&ldo;团应服从党的领导,党应扶植团的发展&rdo;,以消除其内部矛盾的增长,实现其&ldo;党外无党,党内无派&rdo;的法西斯独裁统治。
但是,三青团成立以后,国民党和三青团的关系的发展,实际上仍然是和复兴矛盾的继续。三青团既不愿服从国民党的领导,国民党亦以三青团
的发展为顾忌2,互相咬得很厉害。三青团成立之初,表面上从事团务工作的骨干有些就是国民党的党棍,而实权则操于复兴社这一派人的手里。从此,
势力在党,复兴社势力在团,彼此分权后不断磨擦。在入党入团的年龄上大争特争,在各种反动社会团体和各级参议会的选举中互相倾轧,以致发生
大规模的械斗。由于党、团双方矛盾扩大,1946年9月,三青团在庐山举行二大时,便公开酝酿与国民党分裂,弄得在场的蒋介石非常狼狈。最后蒋介
石不得不分别把国民党和三青团痛骂了一顿,然后用&ldo;加强团的独立性&rdo;来缓冲了这场狗咬狗的斗争。在大会结束后归途中,陈立夫向蒋介石竭力诉述
党、团分裂的危机,认为&ldo;再要加强三青团的独立性是一种自杀政策&rdo;。于是,1947年6月30日,蒋介石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在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
央政治会议的联席会议上说:&ldo;青年团与本党再不容有二个形式的存在,决不能象现在那样于党部之外另立组织,另成系统,现在必须把青年团与党统
一组织,成为一体。&rdo;最后,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和三青团团长的双重身份宣布党团合并。结局是:名为合并,实为争斗,没完没了。
&ldo;中统&rdo;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是蒋介石党务系统的特务最高组织机构。正式打出牌子是1938年8月根据国民党临时全国代
表大会的决定,在中央党部秘书长之下设立&ldo;中央调查统计局&rdo;,以朱家骅(当时为秘书长)、徐恩曾1为正副局长(实际上完全由徐负责)2。1942
年,蒋介石又先后派顾建中、郭紫俊为副局长。1944年,朱家骅辞去兼职,
1中央干事会秘书处编印:《三民主义青年团七年来团务工作总报告》(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三十三年十二月)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