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副了无生趣的模样,唯有翘起的嘴角,显露出几分讥诮:“再说,你不是在老爷子跟前说了吗,我得吃斋念佛恕罪,怎么能随随便便出去?”
废世子隐忍着叫了声:“莲房!”
谭氏合上眼睛,跪坐在佛堂之中,没再说话。
废世子有些颓然的看着她,坐在一侧蒲团之上,无声的叹了口气。
……
几个月之后,北伐战场上又一次大胜传来,常山王作为先锋挺进京师,前朝末帝带领宫妃近臣匆忙出逃,没跑出去多远便被吴军抓住,拴在一起等候吴王检阅。
既已占领京师,这天下便成了囊中之物,其余零零散散的各地军阀,再也不成气候。
朱元璋闻讯大喜,一改抠门本性下令赏赐三军,施恩上下,又因为常山王、武安王屡立军功,废世子在后方筹谋周转得当,下令厚赏三人,又额外赐下诸多财物给三人子女。
废世子等待已久的良久终于到了,当下传书军中,言辞恳切,道是不求财物厚赏,只愿全家团圆,马华良与马宝珠在外大半年,每日吃斋念佛、忏悔己过,也算是受到了教训,恳求父亲宽和,以此次大胜之喜加恩,原谅那两个不肖之辈。
又附上马华良与马宝珠这大半年来抄写的经文与悔过书,满满的装了一箱子,都是亲笔书写,做不得假。
朱元璋看后颇为动容,提笔写了个可字,令人发还回去,又同身边人感慨:“这孩子实在是重情义啊。”
等回到军帐之中,他脸上笑意方才落下,问心腹说:“人找到了?”
“是,”前来回话的锦衣卫道:“那位姑娘年岁与宝珠姑娘相当,其母便是当年为郡王妃接生的产婆,只是因为近来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那产婆举家往别处投亲,人口户籍的管理又跟不上,故而拖延了这些时日方才寻到。”
朱元璋并非蛮不讲理之人,并不强求,轻轻颔首,却见那锦衣卫迟疑几瞬,回禀道:“只是有一处不妥。”
朱元璋道:“什么?”
“属下去查此事时,发现还有另一拨人也在查此事,”说到此处,锦衣卫声音略低了些:“是常山郡王妃派去的,属下不敢擅作主张,还请主公示下。”
“老二家的?”
朱元璋心头第一个念头便是白氏与真假千金的事情有关,但是转念一想,又觉不对。
谭氏生女之时,白氏业已入门,但要说是她有意搞这一出,那还真是没必要。
谭氏上边还有两个儿子呢,第三个生儿生女重要吗?
白氏没必要办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