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直男癌进入言情后格格党 > 第469章(第1页)

第469章(第1页)

好在应对这事儿,他在地下时早就见了活生生的例子,朱厚熜怎么干他就怎么干,坚决不肯接受礼部提议:“当今北狩,天下无主,遂援引《皇明祖训》令本王登基,匡扶宗庙社稷,本王是以藩王身份入主京城,大宗无继,小宗承之,何错之有?又何必画蛇添足,令本王入嗣宣宗皇帝一脉?!”

礼官们听得变色,金英作为皇太后心腹,更深知此事不得不争,语气中随即添了三分凛冽:“王爷慎言!”

他拱手向北施礼,厉声道:“当今天子膝下有皇子数名,怎么就成了大宗无承继之人?!”

朱元璋浓眉一挑,不退分毫:“既然如此,叫本王来继的是哪门子位,当的又是什么皇帝?!”

金英哑口无言。

消息传到宫中,皇太后大为震怒,朝堂之上重提立皇长子为帝之事,然而这提议若是能够通过早就通过了,又何必等到今日,璐王抵达京城之外后再度提起?

吏部尚书王直再三劝道:“皇长子今年不过三岁,岂能君临天下?太后诚然有爱孙之情,然而主少国疑,值此危急关头,当立者唯璐王而已!”

皇太后顾左右而言他。

如此纠缠再三,兵部侍郎于谦忍无可忍,终于出列,震声道:“若是皇长子业已成年,臣等必定拥立皇长子为帝,然而此时皇子尚是小儿,瓦剌大军来袭在即,怎能服众?!”

皇太后还要言语,于谦则先一步一掀衣摆,跪下身去:“臣等如此言说,都是为了国家和天下,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还请太后明察!”

在他之后,朝臣们乌压压跪了一地:“还请太后为国家计,早日迎立璐王入宫为帝!”

皇太后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嘉靖一朝的大礼议持续了整整三年,然而此时此刻,却没有三年时间让大明朝臣消磨。

皇太后一心想为儿子占住皇位,即便儿子占不住,也得给孙子占住,可在满朝臣工的压力之下——尤其是胡濙自洛阳赶回北京之后,面对这个丈夫临终前安排的托孤大臣,皇太后到底还是低了头,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元璋遂于郊外受笺。

当天午后,朱元璋自大明门进入皇城,遣官禀告宗庙社稷,朝见皇太后之后,往奉天殿即皇帝位,不同于前几代皇帝继位之后大宴群臣,旋即便召开朝议,商讨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瓦剌。

大明立国近百年,敌军迫近京城,却还是头一遭。

朝臣们分外两派,一派主张全力抗敌,收复国土,另一派主张南迁,避其锋芒。

朱元璋身着十二章衣,头戴冠冕,佩天子剑,目光为十二旒珠遮掩,难辨喜怒。

大殿之上,侍讲徐有贞与同僚争的涨红了脸:“臣此前夜观天象,历数有变,天命已去,唯有南迁可以纾解此祸!南京,昔年太祖皇帝定都所在,正是迁都的上上之选!”

话音落地,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便出言驳斥,礼部尚书胡濙与内阁学士陈循同样出声反对,尤其以兵部侍郎于谦的反应最为激烈:“京师是天下根本,若有变动,天下人心不定,宋廷当年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烈吗?有敢议南迁者,当斩!”

两方面争论不休,到最后,终于将视线转到一直未曾发话的皇帝身上。

“望请陛下圣裁!”

朱元璋手扶剑柄,踱步下了玉阶:“朕听闻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师,百姓惶惶,黎庶不安,富户纷纷收拾细软南逃,底下的官吏也是人心浮动、忧虑不已?”

“正是如此!”

徐有贞闻言,以为是得了支持,娓娓道来:“臣并非惜身,只是依照现下局势,实在不可同瓦剌硬碰硬,只需暂避锋芒,休养生息,假以时日王师北上,必定可以重振我大明河山!”

朱元璋嘴角微微一勾,和颜悦色道:“朕倒是有个法子,即刻便可稳定人心,平复士庶惶惶之心,只是须得借徐卿家一物来用。”

徐有贞眼底闪过一抹疑惑,口中恭敬道:“陛下欲借何物?但凡臣有,必定敬上。”

朱元璋冷冷道:“借你人头一用!”说完,拔剑出鞘。

徐有贞但见面前雪光一闪,旋即便觉勃颈处一阵细密疼痛传来,血花飞溅,他面露惊惧,“扑通”一声倒在地上,死不瞑目!

“太宗皇帝迁都北京,谓之以天子守国门,朕身为天子,若弃国都而奔他乡,来日到了地下,如何还有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天子尚且不战而逃,士庶军民又怎能奋起反击!”

朱元璋归剑入鞘,环视一周,厉声道:“自即日起,有敢言南迁者,立斩无赦!”

第164章朱元璋重返大明后14

徐有贞横尸当场,死不瞑目,大殿之上,文武群臣耳朵里仿佛还回荡着皇帝铿锵有力的声音,心下震颤,短暂的怔神之后,迅速反应过来,齐齐跪地,口称万岁。

先前大力提议南迁的几人战战兢兢,冷汗涔涔,唯恐皇帝再翻旧账,一时竟连头都不敢抬。

相反,胡濙、陈循、于谦等人主张留守北京、对抗瓦剌的朝臣们却觉深深受到了鼓舞,面色激动,心中巨石落地,不复再有忧虑。

朱元璋目光在剩下几个提议南迁的朝臣身上一扫,冷冷挪开视线。

若这是洪武年间,他立时便会下令将那几人处死,以儆效尤,只是这时候毕竟是景泰年间,今时不同往日,新君登基,瓦剌虎视眈眈,不好有过于剧烈的动作,且等过了这一关之后,再腾出手来收拾这几个软骨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