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散馆后,众人原以为赵传炜至少也能捞个御前行走干,谁知道他直接去了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做父母官。
从此,宝娘跟着赵传炜一起,从七品小县令熬起,县令、同知、知府、……一步步往上熬,每个品级都要轮转好几个地方。
等二十年时光过去了,他再次回到京城,从三品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爬到权力中枢。
他有二十年游宦生涯打底,对民生社稷掌握的非常透,不论做什么官位,都一丝不苟认认真真。这些底子,为他后来爬上权力顶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宝娘跟着他,打理内宅,交际官眷,时常也能给他出些主意。救灾、改良作物品种、提升灌溉水平,她把自己能想到的都化为实际,助力他任期造福一方。
晋国公夫妇渐渐发现这个三儿媳的与众不同,但并未揭开这个话题,只在背后暗中支持。
二人一起育有二子二女,一世和和美美。
有一种官员,他不需要站队,不需要投机,任何想作为的帝王都会重用这种实干派。
景仁帝一辈子没有和这个跟他儿子们年纪差不多的同母异父弟弟相认,却一直赏识他,重用他。
在他晚年时期,众皇子争夺激烈,他把这个弟弟放到两江做总督,隔开斗争。等斗争尘埃落定,又把他召回来,作为下一任帝王班底培养。
第64章附葬
莫氏到死都没等到儿子接她离开慈恩寺。
刚开始的时候,她期盼着儿子成亲,她是生母,总能出去参加儿子的婚礼。可杨玉昆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就是不成亲,也不参加科举,到处游山玩水。
他刚开始是说为了增加见识,这样写的文章更好。后来游历的多了,见多了民生疾苦,他也想模仿东篱先生,为百姓做些事情。他去拜访东篱先生,东篱先生留他在书院读了两年书。
后来,他想在东篱书院任教,但东篱先生不肯接收他。他回京城后花了几年时间,考了个举人,虽不是解元,名次也不错。
他再次去求,东篱先生在征求杨太傅同意后,留下了他。杨太傅见这个儿子不肯成亲,就把自己给他准备的银子都分给了他,爱干嘛干嘛去。
杨玉昆拿着这些银子,供养了许多穷学生。等东篱先生到了晚年,虽然没收他做亲传弟子,却把书院里的事情都交给了他。
东篱书院名气大,若是没有一个身份过硬的人撑着,迟早被人吞并。杨玉昆是太傅之子,姐夫位居中枢,妹夫是清流中的领袖,有他在,没人敢来撒野。
杨玉昆在外头干的风生水起,莫氏却盼了一辈子。
儿子死活不成亲,她日渐失望。最后她又盼着杨太傅先死,她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休了。她想着若是杨太傅死了,她就是太夫人,不管是亲生子还是庶子,总不能不让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