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需要多少钱?&rdo;
&ldo;大约要40万。&rdo;吴晗有些激动。朱欣陶用手捅捅吴晗,小声说:&ldo;不够,40万不够。&rdo;
总理没有说话,向停放在不远处的轿车走去。
吴晗着急地问:&ldo;总理,您看这长陵发掘的事?&rdo;
周恩来沉思片刻说道:&ldo;我对死人不感兴趣!&rdo;
也正因为这句话,明成祖朱棣才在他的陵寝里安睡至今。中国文化瑰宝又免遭一次劫难。巨人的抉择,是成祖皇帝亡魂的幸运,也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幸运。
宋庆龄、陈毅谈文化
1958年,莫斯科世界和平大会闭幕后,郭沫若、宋庆龄同机回国,在闲谈中郭沫若说:&ldo;定陵地下宫殿打开了,你不去看看?&rdo;
&ldo;怎么?地下还有宫殿?&rdo;宋庆龄问。
郭沫若把定陵发掘的前前后后告诉了她,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
回到北京不久,在发掘委员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陪同下,宋庆龄来到定陵。
她缓缓地走下临时木梯,进入地下宫殿。全不顾腐霉气味、寒冷潮湿,一处一处、一殿一殿,看得特别仔细。她用双手抚摸着石墙石门,赞不绝口地说:&ldo;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伟大了!&rdo;
这时,她的大衣一角不慎沾染了石墙上一点水渍,随行的摄影记者侯波女士随手拿出手帕,想为她擦拭一下。
&ldo;不必擦了!在这文化殿堂里,我能沾染一点水泽,也算是幸运吧!&rdo;她微笑着,觉得到处是珍宝。
走出地宫,她兴致不减,又坐在木板房内看出土文物,听赵其昌讲述定陵历史、发掘过程和文物出土情况,还不时地提出一些文物的研究、考证问题。她问得很多,听得很仔细,赵其昌随口说:&ldo;万历皇帝建造了陵墓,他死了,把&lso;文化&rso;留给了我们。&rdo;她不同意,微笑着摇摇头说:
&ldo;不!文化不仅仅属于我们,它高于民族,属于人类。&rdo;
临行前,她顺手拿出一枚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章,别在赵其昌胸前,亲切地握着赵其昌的手:&ldo;你们很辛苦,为发掘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谢谢你们。&rdo;赵其昌挺直腰肢,深深地鞠了躬,说:&ldo;谢谢副主席的鼓励。&rdo;作为最高的奖赏,他把这枚金光熠熠的纪念章视为珍宝,珍藏至今。
十三陵水库建设高潮中,陈毅副总理带着外交部的官员,在水库紧张劳动之后也来到定陵。看完了出土文物、地下宫殿,和同事们围坐在柏树下的石条上休息。
夫人张茜递过一杯热茶,他一饮而尽,敞开衣襟,拖着浓厚的四川乡音对着大家高谈阔论起来。
&ldo;今天真高兴!我们看到了祖国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了它,祖国文化才更丰富。这里埋葬的已经不是皇帝老倌儿,而是文化!&rdo;他又喝了一杯热茶,站起身来,用敞开的衣襟扇着风,有些激动了。
&ldo;前几年,陕西要在丰镐遗址建砖窑、烧砖,被制止了。丰京镐京是周代文化的发祥地,文化遗址要烧砖,把祖宗文化烧光了,这怎么行?我们到哪里找祖先去?&rdo;
稍停一会,他又面对赵其昌说:&ldo;发掘定陵,这事我知道,我管文化,签过意见,我同意。你们这个工作队还不错,我看你们年龄都不大,科学发掘,时间不长,收获不小。再加把劲,抓紧研究、出书,搞陈列,让国内外宾客都来看,看看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rdo;赵其昌汇报说:&ldo;出土文物正在整理、修复,研究、出书、陈列都要搞。建陈列室,经费稍嫌不足。&rdo;
陈毅沉思片刻,说:&ldo;宣扬祖国文化是大好事,我大力支持,赞成。外宾参观嘛!我看外交部可以补助些经费。&rdo;外交部的官员们表示同意。
&ldo;这样吧,今天说定,立字为证,拿笔来。&rdo;说完他接过一支笔,大笔一挥,写道:
为定陵建馆开放参观,外交部补助六万元。
陈毅
事后不久,外交部果然拨款六万元,补助建馆。
两个摄影师
地宫内清理文物,是发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极为艰巨、复杂。
考古程序要求,一件器物出土,既要详细地记录它本身的位置与上下层次和周围的关系,又要制图、拍照,以取得最重要的现场资料,作为研究工作最可靠的依据。
可以想象,那些殉葬品并不都保存完整。如果是一件已腐或半腐的战枪、甲胄等等,有关它的质地、尺寸、形式、装饰物等等,如果不能在现场弄清楚、记录明确,而是留下一笔糊涂帐,也就失去了发掘的意义。这不仅是工作队的失职,也可以说是对文化的亵渎或犯罪。正因如此,这一发掘与清理器物工作本身就是研究。它不仅要求广博的学识,更要求技术的配合,在目前,则更需要时间。
工作队把清理的工作时间定为每日至少十二小时。实际上,整日在黑暗的玄宫里不见天日,灯光如豆,分不清黑夜白天,已经没有什么时间概念了。
正忙得不可开交,又插入拍摄电影,一大群人来来往往,真是忙中添乱。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庆鸿、摄影师沈杰带来了一支近20人的队伍,设备、器材,男男女女四卡车。特制的摄影机座搬入地宫,厂内仅有的三部发电车无法进入陵园,不得不安排在宝城外面的荒郊野外,而把成捆成捆的电线通入地宫,需要发电时,摇动电话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