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这样的君王,卞和论说应该还去跟他赌玉才对,可是他双脚已失,已经没了筹码,只好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直到眼泪哭干,哭出鲜血。楚文王得知后派人问他:&ldo;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得如此悲痛?&rdo;卞和说:&ldo;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rdo;
我并非悲痛被砍去的双脚,而是悲痛宝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看作欺君狂徒,无罪而受刑辱。
楚文王被这话打动,不再让玉工鉴定,下令立即剖开璞玉,见果真是稀世之玉,就安排能工巧匠,加工成璧,命名为和氏璧。
中国有四大名玉,和氏璧属于其中的一种,南阳独山玉。
和氏璧出世,在廉颇蔺相如之前五百年。所谓玉有恒徳,君子比德如玉云云,其实珍宝多为不祥之物。因为它往往会带来灾祸,甚至刀兵之苦。北宋时期,吴越王钱俶进献宋太祖一条宝犀腰带,宋太祖说:&ldo;我有三条宝带,与此不同。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rdo;可古往今来,几个帝王能有如此胸襟。多数人见了宝物,都会产生觊觎之心,最终导致争夺,带来灾祸。至于和氏璧,且不说秦赵之间好险爆发战争,它先让张仪吃尽了苦头。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张仪是个无法抹去的人物。他和苏秦齐名,都是靠纵横之术吃饭。所谓纵横之术,很大程度上只是口才。张仪是魏国大梁人,鬼谷子的门徒之一。学成文武艺,买与帝王家。可他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却没能引起魏惠王的注意,只好南下楚国,投奔楚国的令尹昭阳。昭阳率兵打败魏国,楚威王就把和氏璧赐予他,作为军功的奖赏。和氏璧是楚国的国宝。名头太大,因此昭阳非常得意。有一天,他带着百余名门客出游,饮酒作乐之余,拿出和氏璧给大家赏玩。门客们酒酣耳热,彼此传看欣赏,交口赞叹。可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
这一下,麻烦大了。
大家立即起身,清场寻找;然而昭阳把栏杆拍遍,依旧是遍寻不得。按照道理,所有在场者,都是嫌疑人,可最后怀疑的焦点,却集中到了张仪身上。
理由很简单,也很荒唐:张仪家庭贫困,经济条件最差。
这个理由当然站不住脚,是典型的浑账逻辑。但很多时候,逻辑都无法战胜权力。于是张仪被五花大绑,严刑拷打。他本来清白,无论如何也不肯屈打成招。昭阳见他已经是遍体鳞伤,这才悻悻地下令放掉。
回到家里,张仪的妻子大惊失色。张仪这人到底是纵横家,口才好,幽默感很强。他问妻子:&ldo;我舌头还在吗?&rdo;真是搞笑。舌头不在,还说什么话?妻子答道:&ldo;还在!&rdo;张仪说:&ldo;那就好。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你放心,我终究会出人头地的!&rdo;
张仪就此留下满身伤痛,挥泪离开楚国,最终在秦国受到重用。当时秦国仿效中原各国设置官职,权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是相邦,司马迁写《史记》时,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讳,改为相国。人们根据现在的习惯,也称丞相。张仪就是秦国设置相位之后的第一任相国:位于百官之首,参与国家核心决策,负责内政军事和外交等主要事宜。屈打他的楚国和冷落他的魏国,后来都尝过他的苦头。
第43节:瞧瞧他的暴脾气(4)
完璧归赵
导致张仪受辱的和氏璧,再次现身时已在赵国。这期间的流转经历,无人知晓。可见所谓拥有,只是过过手而已。有一天,赵国的宦者令‐‐宦官头目、大内总管之类的官员‐‐缪贤,在市场上发现了一块玉璧,觉得不错,就斥资五百金买了下来。价格如此之高,回去自然要好好鉴定鉴定,估估价,看看到底是盈是亏。
玉工上手时两眼放光,鉴定后信誓旦旦:恭喜大人,贺喜大人,它就是传说中的和氏璧!
缪贤大喜,但是喜中有愁。这样的宝贝,自己显然不能保留。于是他的手还没暖热,随即就归了赵惠文王。
和氏璧的名头实在响亮。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情况下,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国。秦王本来就在不停地盘算赵国,闻听之后立即派出使者前来,要求以十五座城池交换。
十五座城池换一块玉璧。这个标价高昂的交易虽然没有最终达成,实际近乎流拍,但价值连城的成语,却随之得以确定,流传千古。
这个要求,难住了赵王。答应吧,所谓的交换肯定是枚地对空导弹,和氏璧难免来是空言去绝踪;拒绝吧,又担心这会成为秦国用兵的口实。他们惦记赵国已非一日,普天之下,无人不知。
没办法,赵王召集平原君赵胜、大将军廉颇等人商议。可是商议来商议去,谁也没个准主意。解铃还须系铃人。和氏璧是缪贤发现的,也可以说祸根是他种下的,所以注定要他来解围:&ldo;大王,我的门客蔺相如,一定有办法!&rdo;赵王说:&ldo;你怎么知道的?&rdo;缪贤说:&ldo;上回我犯下罪过,打算逃往燕国。因为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跟燕王相会,当时燕王紧紧拉住我的手,表示愿意跟我交朋友。蔺相如阻止我说,那时赵强燕弱,燕王之所以想亲近您,是因为您在赵王跟前得宠;现在您逃亡过去,他们担心得罪赵王,一定会把您引渡回赵国。您不如直接脱光衣服,伏在刀斧上向赵王请罪,争取宽大处理。我采纳他的建议,果然得到了大王的宽恕。可见他这个人有智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