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名将之死 资源百度 > 第65章(第1页)

第65章(第1页)

蒙恬建功(1)

秦国的残暴,源于严刑峻法。蒙恬和弟弟蒙毅,都专门学过法律,当过文书之类的刀笔吏,也干过狱官。然而两代名将的血液,汇集到一根血管里,温度与劲道终究要超过墨水。蒙恬是否曾经投笔,历史不得而知;但从戎的结局,则确定无疑。他接过两代人传下来的兵韬将略,也挥起了帅旗。  公元前221年,王贲率领大军进攻齐国。这是秦国的最后一个对手‐‐对手二字,是对秦王的侮辱,对齐国的抬高。障碍一词,更为贴切。  尽管长平之战,它不援赵粮草,五国伐秦,它也拒绝参与,但覆灭的命运并未因此而有丝毫的改变。齐国只不过多延续了几年,如此而已。  问题是,苟延残喘又有什么意义呢?诚如袁中郎所言: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亦为夭。  不过拿这话去斥责赵王,又是典型的对牛弹琴。这个错误,不在牛,在人。  这一战,秦军是从北方、原来的燕国边境,一刀劈下来的。当时王贲和李信刚刚从辽东抓住燕王喜,彻底平定北方。齐军主力全都向东布置,却没想到,正北的头顶上,还悬有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蒙恬参加了灭齐的战争。这场战争毫无悬念,没有开始,已经结束;期间只有能写入年终总结和个人简历的提要,不可能有精彩的细节。秦王诱骗齐王建,答应给他五百里封地,齐王建,这个执政四十四年毫无建树的亡国之君,立即屁颠屁颠地跑了过去,可结果呢,是活活饿死。当然,这个结局对他而言非常公正,因为他早已透支未来,饿死的痛苦也未必足够偿本付息:他执政的前四十一年,一方面有太后扶持,另一方面秦国实行&ldo;远交近攻&rdo;政策,一直太平无事,他可以纸醉金迷,日日花间长病酒。  当然,广阔的齐国故土,还是需要士兵的脚底一步步地丈量。就像伊拉克战争,无论再怎么高技术电磁战饱和轰炸,最后把军旗插上巴格达城头的,也只能是步兵。所以战后秦军回国,秦王还是得论功行赏。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  蒙恬因此被任命为内史。  前面说过内史腾,现在又出来一个&ldo;内史恬&rdo;,那么内史究竟是个什么官呢?简而言之,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  按照秦国官制,内史是管理都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天子脚下的一把手,古往今来都很重要,比如宋朝,开封府尹一度是太子的禁脔。蒙恬能出任此职,可见秦王的信任。  秦始皇‐‐六国已灭,四海臣服,此时理应改口‐‐对蒙恬的信任,不仅仅表现在这里。蒙恬的另外一项任命,也能看出端倪:独当一面,征讨匈奴。  接管了六国的土地,自然也要接管六国的责任,比如边防。燕赵两国都曾与匈奴等游牧民族接壤。名将李牧事业的第一桶金,就掘自北方。然而随着战事的炽烈,燕赵与秦国都不得不收缩北方的防御,倾全国之力互相搏杀,匈奴正好乘虚而入,此时兵锋已达阴山、五原(内蒙五原)、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秦国的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等边境,也经常遭遇匈奴洗劫,关中与咸阳,几乎都能听到匈奴骑兵的达达马蹄。  这种状况,当然不能继续下去。既然内政已定,边防就成了头等大事。秦始皇将这副重担,压到蒙恬的肩上。  在有关史料中,找不到足以表现蒙恬将略的细节。可以想象,这是由于他缺乏强大的对手。他粉墨登场时,天下基本大定,燕国和齐国的残余势力,无力掀起大浪。没有对手的激发,你自然也无法表现出气势。譬如围棋对决,名局总是在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产生。若一方棋力甚差,你怎么下都行、怎么下都能赢飞,又怎么能奕出漂亮的手筋,不出臭棋就是万幸。  蒙恬生活的,就是这样的环境。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秦始皇怎么就敢把三十万大军和边防重任,交给这样一位从未独立指挥作战的青年将军?王翦已老,但王贲和李信犹在,用他们的风险,显然要小于蒙恬。  秦始皇干嘛要这样冒险?难道他生性喜欢走钢丝?  当然不是。  这正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的一个体现。跟他当初启用李信,道理如出一辙。统一六国的之所以是他而非别人,这也是个重要原因。人才是需要发现,也需要培养的。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秦始皇基本算是个眼力不错的伯乐。  因为蒙恬不负众望,打得确实漂亮。  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秦统一六国时,逐渐融合成东胡、匈奴和月氏三大民族,其中匈奴的实力最强。他们生活在蒙古高原,首领头曼单于可算一代雄主。头曼单于不断扩张,最后将东胡赶到燕山以东,月氏驱至祁连山以西,辽宁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宁夏一带,全部成为匈奴的牧场。尤其是水草丰茂的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两岸平原)。在水草的滋养下,匈奴兵强马壮,具有强大的野战机动能力,很难对付。

蒙恬建功(2)

在此之前,六国防御匈奴,除了李牧之外,都没有好办法,主要靠修筑长城。然而长城终究是死的,无法彻底挡住匈奴如风的战马。秦始皇决心扭转这一局面。公元前215年,他亲自巡视边疆,然后制订出对付匈奴的总体战略:从内地大量移民,充实边境,挤占发展空间,开发经济,为战争提供人力物力保障;修筑从内地通往边境的道路,方便大军调动和以及物资运输;连接燕赵长城和秦长城,作为防御依托;调兵遣将,加紧战争准备。  战略一旦制订,目标的遂行就成了蒙恬的责任。  现在才弄清楚,孟姜女哭长城,也许记错了账:命令发自秦始皇,执行却在蒙恬。修筑长城,他是第一责任人。  工程开工的基本条件,现在需要三通一平:水电路通,场地平整。蒙恬修长城,无法奢望这等条件,但至少要清场,先把工地周围的敌军肃清。为此,他制订了相应的作战计划:以大部兵力进击河套北部,一部兵力从北地郡(郡治今甘肃宁县北部)出发,攻击河套南部。南北夹击,收复河套后,主力由河套北部渡过黄河,向高阙(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东北。阴山在此有一缺口,状如门阙,故得此名)、阴山山脉挺进;一部兵力从河套南部渡河,向贺兰山方向,攻击前进。战役目标是,将河套陇西一带的匈奴,驱赶至赵长城以北。  公元前215年,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爆发;人类首次利用太阳能作战:阿基米德指挥叙拉古妇女,利用铜镜反射太阳,烧掉罗马海军的帆船;还是在这一年的冬天,蒙恬擂响战鼓,三十万大军正式出征。他带领主力,从陕西榆林向河套北部进发,一部兵力出萧蒹关进击河套南部。秦军动作迅速,且选择时机恰当‐‐冬天不利于骑兵作战,给了匈奴人突然一击。  战国七雄中,骑兵最强大的是赵国。秦军有两项绝技:不要命的步兵,以及遮天蔽日的弩。蒙恬没跟匈奴人硬拼骑兵。他以步兵为核心,前面布置车兵,后方和两翼安排骑兵和弩兵策应,形成一个完整而强大的作战阵型。等匈奴人挥动弯刀紧跨战马冲杀过来,弩兵先射,然后车兵和骑兵掩护步兵发起反冲锋。  猎猎寒风中,沉闷的厮杀声汇集起来,响遏行云。鲜血淌在地上,很快就凝结成冰。匈奴人习惯游牧,此前又没有集中兵力,哪里是秦军的对手!没过多久,他们就抛下无数的尸体,匆匆向北逃去。黄河南岸地区,重新回归汉族。  蒙恬趁着严冬,休整部队,调整部署。次年春天,他带领主力从五原北渡黄河,迅速推进至阴山一线;另外派出有力之一部,渡河后攻占贺兰山。匈奴人饶是勇敢善战,但在三十万秦军跟前,实力对比还是过于悬殊。遭遇连续打击之后,头曼单于深为恐惧,只好带领人马逃往北方。  就这样,秦、赵原来的失地,全部被蒙恬收复。  攻克一个地方容易,牢固防守困难。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为了巩固北疆,蒙恬奏请秦始皇,在新收复的地区设置九原郡,郡城在今天的内蒙五原,下辖四十四个县。  九原郡的设立,影响了后世的两位名将:三国名将吕布是五原人;1926年,冯玉祥将军在五原誓师北伐,最终打到北京,推翻北洋政府,将满清皇帝赶出紫禁城,停止优待清室的有关条款,末代皇帝溥仪由此成为难民。  肃清匈奴之后,蒙恬随即根据秦始皇的命令,不断向边疆移民,同时大量征调民工,连接秦赵长城,改善防御条件。他以高阙为中心,沿阴山山脉,加修到云中,连接上原来的赵长城;沿狼山山脉,新修了直通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的长城。与此同时,他还奉命责成云中、代、渔阳、右北平等郡,同时加修连接长城。就这样,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境内)的万里长城,第一次以完整的规模,出现在世人眼前。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现在的说法。秦始皇修路,根本目的则是为了江山永固。当然,也要方便出游。这个家伙很有意思,屁股坐不住,有点旅行家的风范,总想到处跑,寻找神仙和长生不老药。他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秦驰道:路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植松树一株。  这是全国性的大工程。共有九条道路。蒙恬的任务,是修筑其中的一条,叫秦直道,全长一千八百里,断山塞谷,工程浩大。这条道路一头是九原,另外一头则连着甘泉宫。《括地志》的说法是:&ldo;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rdo;它位于今天的陕西淳化县以北五十里处,离咸阳一百五十里,是秦始皇众多的行宫之一,主要功能是避暑。道路修到这里,其作用自然不难理解。  遗憾的是,道路尚未贯通,一直期望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已经作古,工程随即半途而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