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名将之死 资源百度 > 第92章(第1页)

第92章(第1页)

周勃真相(1)

说刘邦是村干部,不仅仅是对他的厌恶。他的某些见识确实落后。比如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问题上,他就不如李斯。  历史证明,李斯在此问题上可谓唯一正确。他反对分封,认为靠亲情培植势力以为外援,完全是饮鸩止渴。刘邦好不容易马上打来天下,觉得秦朝灭亡太快,与没有诸侯保护不无关系,因此继续沿袭项羽的那一套。每灭除一个异姓诸侯王,就把他的地盘转封给宗室。  就这样,到景帝时期,全国五十四个郡,诸侯王占据三十九个,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十五个,不足三分之一。诸侯国如此强大,就像人已患病,小腿粗如腰,指头粗如腿,不可能屈伸自如。而且齐楚各国,已经各传子孙二三代,与皇家血缘关系日渐疏远,感情淡薄,更兼与朝廷存在利益之争,矛盾重重,叛乱只是时间问题。  最早发现身下火山的,是奇人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洛阳人,西汉着名的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他十八岁即有才名,经河南郡守推荐,刚刚二十出头就被文帝召为博士。这是个六百石的官职,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着述、掌古通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虽然职位不高俸禄微薄,但却有机会接触皇帝。正如赵胜所言,锥入囊中,很快就能崭露头角,贾谊便是如此。他有学问有见识又有激情,什么话都敢说,深受文帝赏识,不到一年,就被提拔为太中大夫。他提过很多建议,其中比较着名的是《论积贮疏》,指出弃农经商是&ldo;背本趋末&rdo;,主张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加强粮食贮备,以备灾荒。这个建议,被汉文帝全盘采纳。当时列侯多居长安,远离食邑,造成&ldo;吏卒给输费苦&rdo;,增加运输成本,劳民伤财。贾谊建议令列侯&ldo;就国&rdo;,全部回到封邑,在朝廷任职以及有诏令特许留长安的,要将长子送回封邑,其他人等,全部扫地出门。这个建议,也被文帝采纳。  然而当时列侯都不愿意离开繁华的首都。这个建议动了周勃、灌婴等一干权贵的奶酪,招致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周勃、灌婴等人与贾谊,可谓截然相反:年轻对年老,文化对鄙薄。尤其是周勃,&ldo;重厚少文&rdo;是史书上刘邦对他的评价,&ldo;少文&rdo;者,说得好听点叫质朴,说得直白点就是没文化。&ldo;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rdo;  让读书人别引经据典绕弯子,直来直去痛快点说,要求不算过分。问题是其&ldo;重厚&rdo;二字,或者&ldo;木强敦厚&rdo;中的&ldo;敦厚&rdo;二字,只恐难当。他这个人,似乎天生跟有学问的读书人不对付。陈平刚来投奔时,官封都尉,被刘邦留作参乘‐‐就是蒙毅曾经充当的角色,并且担当监护三军将校的重要职责。周勃看不过眼,于是伙同灌婴,在刘邦跟前上他的眼药。  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ldo;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rdo;  说陈平&ldo;昧金&rdo;确有实据,但&ldo;盗嫂&rdo;则纯属人身攻击。幸亏他口才出众,自辩突围,否则刘邦必然要损失这个重要人才。他是这么应对的:&ldo;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不同。我侍奉魏王而魏王不用,所以离开他去帮助霸王;得不到霸王的信任,这才转而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大不相同。我早就听说大王善于慧眼识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慕名来投。我走得匆忙,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也就一无所有。没有钱,我无法生活,也就办不了事,这才接受人家的礼物。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肯用我,那么那些礼物原封未动,我可以全部交出,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rdo;  这话有自我辩解的成分,但基本属实。他是逃亡而来的,天擦黑时逃到黄河边,请船夫渡他过河;刚上船,突然看见船舱里又出来一个人,不觉心里一咯噔:这两个人很可能是强盗,干彭越发迹之前的勾当。怎么办呢?陈平灵机一动,顺手脱掉上衣朝船上一扔,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空无一物,衣服掉在船上也没出声,知道他身上并无硬通货,彼此因此相安无事。  这两个老同志伤不了陈平,但伤害贾谊绰绰有余。听说文帝还要提拔重用,他们随即联络一大帮功臣勋戚轮流攻击,不停地对文帝说:&ldo;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rdo;这帮人地位高影响大,文帝实在招架不住,就将贾谊贬出长安,出任长沙王太傅。

周勃真相(2)

长沙那是什么地方?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这是唐朝诗人宋之问被贬时的真实心声。可见直到唐朝,那里还是一片蛮荒,何况西汉。正因为如此,这对贾谊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同病相怜,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屈原。这位怀沙自沉的诗人,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被贬出都城,最终魂归汨罗。等贾谊到达湘江,只见眼前江水滔滔,屈原的形象彷佛正随着波涛跃动,令他浮想联翩,产生了强烈的书写激情,于是中国文学史上就有了这篇着名的《吊屈原赋》;文章是对大诗人的崇敬,更是悲愤的自我抒发。  悲愤与忧郁从此就成了贾谊心情的主旋律。这位才干超群的文学家政治家之所以仅享年三十三岁,心情不畅应当是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勃等人对贾谊的短寿,负有历史责任。  至少从《史记》的《绛侯周勃世家》中,无法形成传主&ldo;重厚&rdo;或者&ldo;敦厚&rdo;的印象。倒是在别人的相关传记里,能看出此人其实并不咋的。不像君子,更像小人,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前面说过,他身为丞相,竟然说不出自己的职责所在,可谓尸位素餐。但尽管如此,他还是非常得意:&ldo;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rdo;。此举遭到了大臣袁盎的非议。面对批评,周勃又是什么反应呢?他这么对袁盎说:&ldo;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rdo;我跟你哥哥关系很好,你怎么能当廷批评我,拆我的台呢?脑子里只有私谊而无公心,哪有半点丞相风度,依然是吹鼓手的见识。  英布刚刚造反时,周勃的表现也很令人失望:&ldo;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rdo;藩王谋反,军情紧急,刘邦生病,不见群臣。事关国家安危,周勃身为太尉,竟然不敢出面,最后还是樊哙当了先锋,推门进去慷慨陈词,将刘邦说动。那时周勃的&ldo;重厚&rdo;与&ldo;敦厚&rdo;又在何处?明眼人看到的只有处心积虑、明哲保身。  《淮阴侯列传》中有句话,非常有有意思:&ldo;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rdo;韩信为何如此看不起自己手下的这两个战将?尽管后面还有&ldo;生乃与哙等为伍&rdo;的感慨,但这话毕竟是从樊哙家里出来后说的。也就是说,韩信最看不起的还是周勃和灌婴,而这位仁兄,诋毁陈平也好,攻击贾谊也好,都是同盟军。  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巧合。  前面说过周勃劳苦功高,现在不妨具体分析分析,那些功劳究竟算不算出众。  司马迁此人笔法甚巧。对于不喜欢或者看不上的人,战功多用数据表达;而碰上喜欢的传主,则往往会有神来之笔。这个差别,在卫青、霍去病与李广的传记中,对比最为明显。在刘邦和项羽身上,也有此倾向。项羽非帝王,他的传记却入&ldo;本纪&rdo;,但又不叫《霸王本纪》,而称《项羽本纪》,且在刘邦之前。按照成王败寇的潜规则,汉朝的年号早已从楚汉争霸时开始,司马迁身为人臣,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可他却非要如此安排项羽的传记,当然大有深意。不仅如此,项羽的传记非常传神,即便在他日暮途穷的最后时刻;而对于刘邦所作的那些破事,则以春秋笔法,暗寓褒贬。周勃前期的功劳,都是流水账。比较大的数字,都发生在项羽死后,比如平定泗水、东海两郡。山中已无虎,胜之亦何武?平叛燕王时数据更加惊人,但谁都知道,卢绾不过是颗软柿子。  也就是说,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周勃确实有功,这一点不容抹杀‐‐在那个年代他又处于那个位置,想不立功都没办法。换句话说,他想保留一双干净的、不沾血迹的双手,哪有可能‐‐但是功绩并不算突出。  前期战绩平平,那么后期又如何呢?他平定诸吕,迎立代王,素有&ldo;周勃安刘&rdo;之说,功绩不可谓不大;然而细究起来,这个说法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历史骗局。  史家往往讲究正统。这个&ldo;正&rdo;字,基准线是统治者。这一点很是靠不住。即便吕后临朝称制,是篡夺刘氏江山,那也不过是场政变;江山就在那里,刘项能夺,吕后为何不能?问题只在于谁的统治更加清明,谁的政策更符合多数人即老百姓的利益。而至少从目前看,我们得不出吕后统治更加黑暗的结论。江山姓吕还是姓刘,对老百姓而言无所谓。我讨厌吕后,是因为政治这个大粪坑太臭,男人参与在所难免,女人委实不宜;女人可以不美,但善良应当是其底线。而一入政治漩涡再论底线,便是奢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