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瓦剌首领也先的颜面扫地。
颜面扫地的结果是就是,他大怒,然后发兵攻明。
后果很严重,但王振很镇定。
虽然他很贪,虽然他很蠢,虽然他根本不会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但他却很有底气,因为他知道,明军很强大。
他告诉明英宗,没什么大不了,成祖朱棣曾几次亲征蒙古,夷人早就吓破了胆,所以只要你亲自率军,肯定打胜仗。
朱祁镇一听便懵了。
他是温室花朵,虽说人还不错,但和祖上朱棣可是天壤之别,朱棣自幼随军长大,见过的人头比吃过的饭还多,他朱祁镇是干什么的?领兵打仗?从未想过,因此英宗就犹豫,去不去?
王振一力怂恿:陛下,北宋辽兵进犯,宋真宗御驾亲征,千古美名啊!
这话说得中听,英宗的心动了,是啊,这要是打胜,我也算一代明君呐,再说了,几十万大军护身,能有什么危险?就算也先胆子再大,还敢对几十万人动手动脚?好,朕就去一趟瞧瞧。
古代打仗,一般都选秋末或者冬天出发,为的是天气凉爽,粮草充足,而王振选择出兵的季节,却是秋老虎肆虐的时候,天热得冒烟,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王太监竟动用了五十万大军,后勤辎重准备时间‐‐两天。
两天,不要说粮草,就是武器能配齐都谢天谢地,但王太监都不想这些,他只考虑一个:人多就是优势,吓都能把敌人吓跑。
王振没打过仗,他这么想很正常,英宗也没打过仗,所以他支持王振也很正常。
此时皇权占了上风,大臣们谁也阻止不了,两天后,眼睁睁的,看着五十万人出发了。
武器,现凑的,骡马,现牵的,粮草,现拉的,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却被王振视如儿戏。
此次作战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这五十万人的核心,明朝的王牌部队‐‐京师三大营。
这三大营,是朱元璋亲自设立的,分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五军营由京师禁卫军和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地卫所精英组成。
三千营都是马军,乃是骑兵里的精英,当初朱棣征蒙古时,没少和蒙古骑兵死磕。
神机营最厉害,清一色的火器,不是鸟铳就是火炮,战斗力极强,朱棣征蒙古时,神机营往往率先开火,让蒙古骑兵吃尽了苦头。
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列御帐周围,一般是神机营在外,三千营在中,五军营在内,敌人来袭,先开火远射,再马军冲击,再步兵掩杀,这种作战方式是成祖朱棣的拿手好戏,对骑兵的杀伤力奇大,蒙古骑兵至少有五次,惨败于此法之下,且每次都是几万马队。
如今,精锐的三大营尽数让王公公拉了上去,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再厉害的部队,也不能没粮,人不吃饭是无法打仗的。
可是真的没粮,因为只准备了两天,粮食根本没怎么带。
即便强如三大营,也受不住了,都是猛男,饿着谁受得了?
更倒霉的是,下雨了。
一连几天的大雨,五十万人个个落汤鸡。
然后,天气终于凉快了,但对于饿着肚子浑身湿淋淋的明军来说,这种天气不是好兆头,这意味着他们会很冷。
饿、冻、湿,五十万人就这么强忍着,去作战。
铁人也受不了。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大同,等走到大同的时候,这些京师王牌已经饿得不像样子,困乏无比,不要说瓦剌骑兵,就是寻常百姓组织起来,也能轻易击败他们。
明军到来的消息,也先早就知道,一开始,他见对方有五十万之众,着实一惊,便派探马跟着明军,随时汇报情况,后来听说明军无粮,军心已乱,他有心打,却又有顾虑,毕竟是五十万人,就算站着让你砍头,也得砍上一段时间,思来想去,他有了主意,下令:部队后撤。
本来大同是被也先围住的,王振他们一到,也先居然退了,实在是令人高兴,于是王太监下令:继续追击。
全军哗然。
本来就没吃饭,走路都打晃,寻思着到了这里打打牙祭,现在怎么着?追击?快饿出人命了,凭什么追?
不要说三大营,就连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都不干了。
这郭敬和王振本是一伙,王振向瓦剌索取贿赂的时候,郭敬也没少沾光,可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王太监风头旺,郭太监自然唯他马首是瞻,眼下却是两国交战,郭太监到底是打过仗的,权衡利弊之下,觉着不能任由王振胡来,便出面干涉,他把前些日子瓦剌骑兵来去如风,凶狠无比的情况全和王振说了,并告诉王太监,再往北走,一定中埋伏。
郭敬也是太监,别人的话可以不听,同行的话不能不理,王太监思索半日,觉着行了,差不离了,反正瓦剌也退了,兵也出了,虽说一路上连饿带冻,死了不少,但此次出兵的目的达到了,大同之围不是解了么?算了,见好就收吧。
他传令:撤军。
注意,他是进入大同的第一天,便宣布撤军的,也就是第二天撤军,粮草,是几乎没有补充的。
在王太监眼里,部队就好比一群羊,想怎么赶,就怎么赶,而且他认为人是不用吃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