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lso;围剿&rso;,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各别的小围剿。将
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分迸合击,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分进合
击。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优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优势。
将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同时,
将自己战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上或战斗上的强者的地位。这即
是所谓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lso;围剿&rso;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
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从
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着。&rdo;2
从孙武到毛泽东,关于集中兵力与克敌制胜的理论,暂且介绍到这里。
二、集中兵力的奥妙
(一)妙在重点用兵。
要想集中兵力,必须重点用兵。
《淮南子&iddot;兵略训》中说:&ldo;夫五指之更强,不若卷手之一挃,万人之
1
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rdo;资产阶级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过:在决定性地
2《毛泽东选集》第310页。
3毛泽东:《关于工作方法十六条》。
4《毛泽东军事文选》第71‐72页。
5《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21页。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20一第121页。
1刘安:《淮南子&iddot;兵略训》。
点上能够集中多大的兵力。这取决于军队的绝对数量和使用军队的艺术。一
次战争或战役,作战方向众多,各方向地位不同,有主次之分,缓急之别,
把握作战重心,重点用兵,至关重要。毛泽东在总结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经验教训时,尖锐地批判了第五次反&ldo;围剿&rdo;采取的&ldo;御敌于国门之外&rdo;、
&ldo;六路分兵&rdo;、&ldo;两个拳头扫人&rdo;的做法。与第五次反围剿相反,红军第一、
第二、第三次反&ldo;围剿&rdo;采取的诱敌深入,首歼一路,再及其余,抗日战争
结束后的我军向南防御,向北进攻;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扶郿战役的先胡后
马,牵马打胡等等,都是重点用兵思想的成功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苏军先欧后亚之方策,避免两线作战,也是重点用兵的成功之举。直至现代,
头等军事大国苏、美,仍把重点用兵看作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密诀。美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