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又来正常吗 > 第2章(第1页)

第2章(第1页)

第一部分:立志开宗明义挺为第一(2)

※详解

关于&ldo;挺经&rdo;的第一条,理解起来委实不易,因为很难说清曾国藩的本意所在。若说&ldo;挑京货担子的&rdo;好,那么他最终不是让了吗?那么意在树立老翁吗?似乎也没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那么,曾国藩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来当有这么两种理解。一种是长篇小说《曾国藩》中的理解:

每天早晚两次正餐,曾国藩常和幕僚们一起吃饭。席上,国事、兵事谈得很少,大多谈学问文章、野史轶事,甚至街谈巷议。这一天早上,两江总督衙门餐厅里,曾国藩又和幕僚们一起有说有笑地吃早饭。

&ldo;十年前,恩师只是一个以文名满天下的侍郎,这十年间,恩师创建湘军,迭复名城,门生不知,天下士人亦不知,恩师何以能建如此赫赫武功?&rdo;问话的是浙江德清才子俞樾。道光二十七年,俞樾参加会试复试,曾国藩是阅卷大臣。诗题为&ldo;淡烟疏雨落花天&rdo;,俞樾的试帖,首句为&ldo;花落春仍在&rdo;。曾国藩读后激赏之,称赞道:&ldo;咏落花而无衰飒意,与&lso;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rso;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限量。&rdo;遂将俞樾拔置第一。俞樾为报答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将自己所作的诗文集命名为《春在堂集》。曾国藩一到安庆,他便弃官前来投奔。

&ldo;是荫甫在问吧!我告诉你,我有一个秘诀,今天传授给你,你千万莫轻授别人。&rdo;曾国藩微笑着,放下筷子,大家都笑了起来。俞樾说:&ldo;请恩师传授,门生决不外泄。&rdo;

&ldo;外人都不知,我有一部奇书,是一位道行精深的仙师传给我的。凭着它,我才能带兵打仗,由文人行统帅事。&rdo;

幕僚们第一次听曾国藩讲仙师授奇书的事,都很惊讶,大家将信将疑,都聚精会神地听下文。

&ldo;这部奇书名叫《挺经》。&rdo;曾国藩端起小汤碗,慢慢地喝。

&ldo;《挺经》?&rdo;幕僚中有人小声地念着。

&ldo;《挺经》有十六条经文,我先给你们讲第一条。&rdo;曾国藩放下小汤碗,右手作五指梳,缓缓地梳理着胸前的长须,慢悠悠地说,&ldo;荷叶塘有个老头,一天,家里来了贵客。老头儿叫儿子到蒋市街买酒菜款待客人。儿子挑一担空箩筐出去了,一直到太阳偏西还不见回来。老头子急了,自己出门去找,在半路一丘水田田塍上遇到了儿子。谁知儿子担着一担东西站在那里,在他对面也站着一个挑担子的人。两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都不动。老头一见急坏了,板起面孔骂儿子:&lso;家里等你的酒菜,你却死了一样地站在这里不动,你到底要做什么?&rso;儿子委屈地说:&lso;他不让我过去。&rso;老头对那人说:&lso;兄弟,你下田放他过来吧!&rso;那人怒道:&lso;你好偏心!你为什么不叫他下田,放我先过去呢?&rso;老头说:&lso;兄弟,你人高,他人矮,再说你是杂货,他是吃的东西,你的货可以浸水,他的货不能浸水。&rso;那人越发气了:&lso;他小我大,他应要让我,我不能让他。&rso;老头也气了:&lso;罢,罢!只有我下田了。&rso;老头脱去鞋袜,那个人见老翁这么做,心里过意不去,说:&ldo;既然老丈这么费事,我就下到水田里,让你把担子挑过去。&rdo;说完下到水田里让路,让老翁和儿子挑着担子回来。这就是《挺经》中的第一条。&rdo;

曾国藩微笑着闭住嘴,大家听后似懂非懂。俞樾说:&ldo;恩师,你老刚才讲的只是《挺经》中的第一条,还有十五条呢?&rdo;

&ldo;今天只讲这一条,以后再慢慢地讲给你们听。&rdo;曾国藩坐着,不再说话了。

由此可见,唐浩明的理解是重点在挑京货担子的那个人,因为他这一挺,弄得父子俩只好让他。还有一种是李鸿章的僚属吴永的理解,他说:&ldo;予当时听之,意用何在,亦不甚明白;仔细推敲,还是曾公说得好: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rdo;从吴永的观点看,他认为曾国藩的着意点在老翁,所谓必须&ldo;躬自入局&rdo;。

那么曾国藩要强调的究竟是谁的&ldo;挺&rdo;呢?因为上段曾国藩的&ldo;挺经&rdo;第一条着笔较多的是老翁和挑京货担子者,所以人们往往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两人身上,尤其是文中的&ldo;挺上一挺&rdo;一句,更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挑京货担子的人身上。其实,我们只要客观地问上一句:这三个人谁是赢家?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老翁脱了鞋袜,要下水田去接担子,当然是输家;担京货担子的人过意不去,当然也是输家;唯一获胜的是老翁的儿子,他只在那儿一动不动,最后别人还是给他让了道。

而且,有意思的是,这老翁的儿子也只能一挺到底:因为他个子矮,无法下到水田里,否则就会毁了食品。所以我认为,这老翁的儿子的&ldo;挺&rdo;才是曾国藩真正的用意所在。

第一部分:立志欲变化气质须先立坚卓之志(1)

◆原文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人才的高下,要根据他的志趣来决定。低劣的人才安于现状,受世俗陋规的束缚,因而越来越卑污;高等的人才仰慕先贤的辉煌业绩,因此就日益高明。人才的优劣智愚,就从此区别开来。

◆原文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之胸襟,有坦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君子有远大独立的志向,而不会让世人轻易看出来。有藐视帝王、退却三军的勇气,却从不轻易显示。

君子如果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从默默地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开始。

古人在遭遇困难忧虑的时候,正是他的品德修养进步之时,其功表现在胸怀坦荡,其效验表现在身体健康。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其关键都在于遭受大的磨难挫折的时候,把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乐观的心胸,有坦荡的襟怀,即使身体受了外部伤害,也不至于伤到身体内部。

◆原文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士人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不会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获就自满;有恒心,就肯定没有办不到的事。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