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人正是有了念想才有了生活的勇气 > 第24章(第1页)

第24章(第1页)

博客这一名称最早是由jornbarr在1997年12月提出的。到1998年才出现了第一份博客名单,1999年末数量剧增,2001年借助&ot;9&iddot;11&ot;事件大规模蔓延。发展到今天,博客(blogr)这个概念已经演变为&ot;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文章的人&ot;。

到了2005年冬,以新浪网大规模建立&ot;名人博客&ot;为标志,中国博客作为一种新文体终于&ot;浮出水面&ot;。许多作家学者都开辟了个人博客,形成了一种&ot;生机勃勃&ot;的&ot;博客大跃进&ot;局面。

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博客都是文学性的,不能把所有博客一律视为&ot;当代文学&ot;。能够成为当代文学新文体的是那些具有文学创作性的博客。

作为当代文学新文体的博客,显然应该成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晓明先生在《2006年文学关键词》一文中指出,与其说新世纪文学&ot;是自然生成的,不如说它是被积极建构出来的&ot;。(见《当代文坛》2007年第2期)诚哉斯言,我们如果将一切产生在21世纪的文学现象都纳入&ot;新世纪文学&ot;,则这一命名的必要性当然要遭受质疑。只有真正显示出中国历史进入21世纪的文化精神面貌的文学,才能无愧于这个称谓。与当代文学的其他文体相比,博客文体显示出了许多夺目的新特性。笔者由于较少上网,研究不够,此处只能简要提出六点。

第一,草根性。这一特点是张颐武先生所敏锐发现和大力强调的。虽然博客里有很多&ot;名人&ot;,但这些名人也是以&ot;草根&ot;姿态来写作的。无论是被称为80后作家代表的韩寒、郭敬明,还是成名已久的作家余华、郑渊洁,他们都必须回到生存的地平线上,才能被认同。博客特殊的发表方式,制约了&ot;创作&ot;的神圣性。许多名人的&ot;粉丝&ot;欣悦地感叹,可以如此近距离地跟偶像直接交流。而交流的结果,就是神秘感的淡化和草根性的认同。一些不是本人所写的&ot;官方博客&ot;,是不大受重视的。草根姿态,恰恰是现代知识分子实现&ot;与民众相结合&ot;的重要关键,过去鲁迅和毛泽东时代所一再呼唤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在新的时代出现了新的解决方式。

正文第38节: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3)

更新时间:2007-12-411:08:27本章字数:1588

第二,灵活性。博客写作可以使用传统的&ot;体裁&ot;,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另起炉灶,突破所有传统文体。孟繁华先生曾经鼓励过笔者的&ot;跨文体&ot;写作。但所谓&ot;跨文体&ot;仍然必须有既存的文体可跨。常见的是利用博客来写日记。但日记本身就具有&ot;跨文体&ot;性,因为日记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介绍、抒情,实际上是一种规定了写作出发原点--日期的&ot;散文&ot;。也有写诗歌的或者小说的。笔者很少主动去看别人的博客,只关注一些热点话题,调查不够,没有见到&ot;戏剧博客&ot;。大概剧本不适合于在博客上面写作吧。这个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因为没有规则约束,所以博客多数是兴之所至,自由抒发。将事先写好的&ot;标准文章&ot;或者专业论文贴到博客上,往往不受欢迎,原因就是读者发现其不够灵活。读者宁愿在其他媒体上看到那样的文字,而不愿意在博客上亦步亦趋地&ot;上课&ot;。

第三,互动性。博客一般都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所以跟读者的交流程度和频度都是空前的,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写作形成了干预。&ot;文革&ot;时期的&ot;集体写作&ot;在形式上未免简单机械,强行的外界干预有时候冲击了执笔者的创作积极性。而博客的写作干预则形成非常有趣的现象,例如有的作家学者关闭了评论功能,保持写作心态的相对纯净;有的则在评论浪潮中惴惴不安,四处解释。这是创作心理学研究的极好事例。由于博客的写作者与评论者分处于明暗两个空间,评论者可以无所顾忌,甚至任意谩骂,这就使得写作者必须时时认真考虑每一个字的社会影响。这样,貌似个人写作的博客,其实已经先在地&ot;内置&ot;了十分复杂的大众的情绪和理念。敢于反抗这一潜规则的博客,必然要遇到麻烦。2006年阿忆的博客由于在&ot;公布北大教师工资单&ot;和&ot;刘胡兰牺牲细节&ot;两次事件中坚持&ot;单向不互动&ot;立场,结果在难以调和的气氛下关闭了。

第四,通俗性。博客所面对的最直接的受众,来去如流水,层次多样,大部分是当代&ot;打工教育机制&ot;下培养出来的思维&ot;程式化&ot;的市民和学生,所以大多数没有到博客上阅读高深文字的诉求。受大众文化的&ot;气场&ot;影响,无论多么深刻的思想,在博客里都多多少少要简化一些。所以博客文体自然就浅易通俗。余秋雨先生本来以高雅的&ot;文化散文&ot;见长,但在其博客中,明显注意了语言的通俗性,甚至津津有味地讲述了父亲当年代他去开学术研讨会的趣闻。那是笔者第一次看余秋雨的文字而发出笑声。黎鸣先生以思考哲学课题见长,但其博客每每冠以通俗而醒目的设问句和判断句,如《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制度的智慧》、《孔夫子是中华民族的罪人》等。当然,这是跟作者自身的思想艺术水平比。整体看来,博客上不乏深刻的思想,锐利的批判,精妙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功底深厚的人文学者,在这方面显得游刃有余。但这改变不了博客文体的通俗主旋律。需要辨别的是,通俗不是低俗和庸俗,在表面上的&ot;浅显易懂&ot;之下,隐藏着多层次的文化褶皱。那恐怕要将来的文学史家去挖掘了。

第五,轰动性。博客发表在当今的&ot;第一媒体&ot;上,直接关乎人民生存,社会百态,加之媒体有意炒作,放大信息,所以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些博客造成轰动效应。王蒙先生80年代末曾经撰文《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引起很多文学人士反思。那时我们认为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现在看来,文学又以另外的方式回到了喧嚣的场中。我们曾经赞美报告文学是&ot;文学的轻骑兵&ot;,曾经赞美诗歌是&ot;文学的手榴弹&ot;,曾经赞美杂文是文学的&ot;匕首和投枪&ot;。现在看来,博客可以称为当代文学的&ot;便携式激光制导单兵导弹&ot;,自由运载,随时发射,准确性高,爆炸力猛。当代文学的重量级事件必然要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博客中,甚至直接在博客中引爆。正如当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导弹技术一样,可以预言,当代文学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完全剥离博客,迟早要将博客编制到自身的行伍中。

正文第39节:生活的勇气《普拉东诺夫》观后

更新时间:2007-12-411:08:27本章字数:3047

第六,批判性。博客不需要编辑、出版,不需要领导审查、批准,所以尽管也会受到一些限制,但与其他文体相比,显然会更加&ot;口无遮拦&ot;。这些批判一部分是与受众的心理诉求相呼应,表达了民声。另一部分也是作者被压抑的社会责任感的自然宣泄。用其他媒介难以发表的文字,在博客里大面积地可以自由面世。所以,博客里的语言艺术既有粗浅的一面,也有更加精彩绝伦的一面。以批判性文字而言,比传统的杂文更加做到了&ot;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ot;(鲁迅《伪自由书&iddot;前记》)。当然,博客里面鱼龙混杂,有批判就有&ot;反批判&ot;,也有&ot;带着假面,从指挥刀下挺身而出的英雄&ot;(鲁迅《准风月谈&iddot;后记》)。所以,博客又是当前文化领域各种思潮明暗交锋的一个大舞台。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它继承并光大了发轫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杂文艺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