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绝版恭亲王PDF > 第75章(第1页)

第75章(第1页)

如果我们以&ldo;裱糊匠&rdo;来作比方,裱糊匠的工作也是循序渐进的,从上房换瓦开始到更换房梁,有个漫长的过程。&ldo;裱糊&rdo;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固地基,随时监测,尤其是不能因&ldo;裱糊&rdo;工作而掏空了地基。清末新政中,自1906年开始的政治体制改革,动作猛,幅度大,其实就是毁坏了地基,最后造成整体的坍塌。

恭亲王这样的体制内改革者,当然是有机会成功的,但需要他们随时注意对自己要害部位的保护。恭亲王在临终前叮嘱光绪皇帝小心康梁等&ldo;小人&rdo;,其实正是老成谋国之言。那种认为一旦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就需要放开放开再放开,宁右勿左的极端想法,如果不是出于天真,就是出于某种别有用心了。改革从来不应是极端语言的游戏,执行力在其过程中至为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因为政权的最终覆灭,而否定了改革的作用。改革的作用,不仅及于当时的政权,更及于整个民族。发韧于恭亲王的近代改革,超越王朝更替和种族的界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具有深远的意义。自恭亲王之后,只要有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即使是那些草莽出身的统治者,也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实行类似的改革,张作霖的东北、阎锡山的山西、马家军的甘肃,莫不如此。

【《中国经营报》记者】你通过对恭亲王及清末改革成败的回溯,一直在强调权威性是推动改革的前提,但改革本身就是对现有利益权力格局的调整,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改革者的权威性呢?

【雪珥】改革是一种牵涉面很广的政治和经济实践,不是坐在书斋中做点沙盘游戏就能做到的,不是在领导讲话中多用几个排比句,在中央文件中多加几个感叹号,就能达成的。它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调整,它既会产生受益人,但也会产生受损人。最郁闷的是,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受益人也都在不断抱怨,无人喝彩,改革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结局。中国历史上从商鞅开始,几乎都是在大多数人群享受着改革的成果时,其倡导者却被押上了改革的刑场,他们的作用要过很多年甚至很多世纪后才能被历史所认同。

改革往往就如同在迷雾中行驶,没有权威性资源作保障,不仅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落实,会被官僚体系在执行中走样,而且在面对激烈的利益冲突时,改革将严重受阻,中途夭折,甚至倒灌。

&ldo;治大国如烹小鲜&rdo;,改革者最艰难的就是把握火候。戊戌变法之所以成为一场儿戏,就是因为动机不纯,而分寸又太乱。几个年轻干部刚刚摸到权力的边儿,就贸然地砸了上到中央各部委,下到各省的一大批干部的饭碗,搞得人人自危,把几乎整个干部队伍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这至少是政治手腕上不够圆润,缺乏技巧,也说明自称&ldo;改革者&rdo;的那些人对自己的目标定位及达成途径的盲目。恭亲王临终遗言,并非反对改革,而是提醒光绪皇帝要慎重,欲速则不达。戊戌变法失败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那个儿戏般的政治体制改革被喊停,而是光绪皇帝及整个中央的能力和权威受到严重损害。为了保住光绪的皇位,慈禧太后出面和稀泥,并且以册立&ldo;大阿哥&rdo;的方式,来安抚愤怒的既得利益者们,从而导致了&ldo;极左派们&rdo;的全面回潮,一路往左飞驰,直到酿成义和团的大动乱。国家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就由戊戌的&ldo;极右&rdo;转向庚子的&ldo;极左&rdo;,直到辛酉变法开始才回到正轨上来。但在这一大折腾中,帝国仅存的元气即中央权威资源几乎耗尽,从而点燃了十年后分崩离析的导火线。

如何维持和不断增加权威资源,是对改革者能力、毅力和手腕的考验。这方面,以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为代表的学者们,有不少精彩的阐述,也在中国得到无数人的关注,当然也引起了很多争议。我不是个政治学学者,没有能力提供药方,我只是个努力回到历史现场的&ldo;记者&rdo;,希望通过自己的发掘,给大家提供一些细节而已。

【《中国经营报》记者】以恭亲王为代表的王朝势力推动的改革一定是一种渐进模式,以清末各种势力的博弈态势为例,在这种渐进改革路径中,如何不断地化解集聚起来的风险呢?

【雪珥】有利益整蔡,就必然有利益冲突。

有的冲突是根本性的,比如干部下岗分流,被分流的人,当然不高兴了,而这恰恰是晚清改革迟迟难以涉及政治体制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是&ldo;反动、腐朽&rdo;的清政府不肯放权、让权,而是那些寄生在旧体制上的官僚们难以安置。精简政府机构,这自始至终都是晚清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恭亲王时代不敢涉及,因为国家刚刚从内忧(太平天国动乱)外患(英法联军入侵及中法战争等)中复苏,需要一大批干部,哪怕是贪官污吏或不称职者。思想观念不一致,这比较容易解决,恭亲王就常将反对改革的&ldo;保守派&rdo;们,直接安排到总理衙门工作,让他们尝尝当家人的感觉,其中大多数人几乎都成了彻头彻尾的改革派。但涉及到利益冲突,那就不是&ldo;换位思考&rdo;能解决的。

恭亲王一死,戊戊变法就先拿公务员开刀,结果反弹力最大到差点端掉了光绪的皇位,这可不是什么加强对领导十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就能解决的。直到1906年哀世凯主持干部人事体制改革,他这么强势的人物,最后也只能草草收场。实行宪政改革之前,慈禧太后征询出洋考察的载泽和端方等的意见,他们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立即进行,因为它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利君,因为可以保障皇帝&ldo;世袭罔替&rdo;,但就是不利官,这是很精辟的见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