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报告。&rdo;传令兵敲门走入舱室,敬礼后说道:&ldo;联军已经攻下乌龙山炮台,请求我海军派人协助,以操纵炮台巨炮,轰击南京城。&rdo;
汤乡茗点了点头,看来外围战打得很顺利,再过几天,这协助光复南京之功是稳定到手了。
………………………
大路上,北洋军甲支队在继续搜索前进,周围不时响起冷枪的射击声。士兵们一个个浑身布满了烟尘和灰土,面色疲惫。背负沉重的装备,穿着笨重的棉鞋,长途的行军作战,或许不算什么。但频繁的偷袭与骚扰,使他们承受的精神压力大大过了的折磨。
二十一混成协协统李纯的心情也不比部下轻松,眼看着部队的实力不断削弱,他的心情十分烦躁。他自然能看出士兵的心理疲惫,也曾经想让部队稍事休息和整顿。但时间紧迫,迂回偷袭要的就是&ldo;隐&rdo;和&ldo;快&rdo;,现在&ldo;隐&rdo;已经不存在了,那就只有&ldo;快&rdo;了,趁敌人还没来得及完全布置好,克服困难,攻取三眼桥,迫使敌军防线动摇。对于士兵是不应该怜悯的,他们只是作为实现长官意志的工具而存在。他在心底一再命令自己:保持镇定,坚定信心,前进,前进,击破当面之敌。
后面突然出现了一阵喧嚷,李纯转身望去,竟然有两个士兵倒在了地上,嘴里喷溅着白沫,脸色苍白,手脚痉挛,几个卫生兵正在急救。
他刚一走进,一股呕吐物的酸臭味冲进鼻孔,顿时觉得头脑晕眩,肠胃急剧搅动,险些也要呕吐出来。他强自支撑,没有用手帕掩鼻子,还弯下腰察看了一下病人,挥挥手让人抬了下去。当他直起腰的时候,全身不由得微微一震。士兵们都站在原地没动,一个个脸色疲惫,神情惊悸,目光迟滞浑浊,仿佛担心这厄运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该死的革命军,为什么不敢堂堂正正与我军战斗呢,三、五成群象贼一样偷偷摸摸地在我军周围游荡,这算是什么战术?
李纯沉思了片刻,命令部队放慢度,借机恢复一下体力,停下休息是不行的,一旦倒下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再起来的。他感觉到由于敌人无休止的骚扰袭击,部队的锐气和斗志正在下降。而他不顾部属死活的强力驱赶,已经使士兵产生了厌倦和反感。士兵毕竟也是人,也有思考能力,硬是闭起眼睛不让他们思考,那是自欺欺人。带着这样的颓丧心情,拖着如此疲惫的身体,与前面三眼桥的敌人正面碰撞,结果将会如何,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事情。
此时,李纯对自己的部队能否达成作战目的还是很有信心的,三眼桥已经不远,甲支队由孝感出,渡汉水,攻辛集、蔡甸,可谓连战连捷,乱党匪军现调兵力,现挖战壕,恐怕是来不及的。
第六十五章密电
原来游击战术早就有啊,不过现在的名字叫波亚战术,嘿嘿,长见识了。肖志华对蔡锷的见解颇为赞赏,看看人家写的,&ldo;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邦以兵戎相见,与其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取波亚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除之。&rdo;
经典就是永恒,蔡锷不会想到,如果历史没有改变,他所提出的波亚战术在二十多年后,会成为gcd对付蒋介石的围剿和日军入侵的绝妙法宝,并被挥到极致。
人家是奇才,自己那是投机取巧,不过,将自己来自后世的理论融入进去,会让他们的思路更清晰,视野更开阔。肖志华将蔡锷二十岁前写成的《军国民篇》及刚刚完成的《曾胡治兵语录》仔细阅读,添加上一些意见和修正,作为军队建设和军事教育的必修教材。
蔡锷书中所体现的精神却完全越了这个时代,他着意培养的,是热爱国家、热爱人民、诚实、勇敢、勤奋、无私的新式军人,这样的军人是完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实际上,蔡锷是怀着改造社会的思想来改造军队的,他对军人的期许就是他对国民的期许。在蔡锷看来,兵出于民,所以军人的素质取决于国民的素质;反过来,兵复还于民,所以军人的素质又将影响国民的素质。这一过程中,军队应该成为一座熔炉、一方圣地,在体魄上、精神上起到锻造人、净化人的作用。一个人经历若干年的军营生活后,应该得到升华,变得更优秀。蔡锷前所未有地提升了军人的地位,把军人视为国家精英,并以此作为军事教育和军队建设的目标,这就是蔡锷及其《曾胡治兵语录》的开创性贡献,对后世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良心和血性,对军人是多么简单平实的要求,然而却又是很遥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的一个目标。
肖志华知道,此时的革命军,革命意志其实并不强。造反如同家常便饭,投降也如喝口凉水一样简单。只是现在战事未显败象,饷械供应得充足,复兴会出身的人员看得比较紧,再加上不断有各地援军赶来,力量在不断加强,人心得以凝聚,队伍才好带了。
所以,军队的整顿和建设一直是牵挂在肖志华心中的头等大事,他也有一个较完整的框架和模式,但这需要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最起码也要将目前这一仗打完再说。
不过,从广州赶来的文宣队已经开始工作,一支支军歌被传唱并教给各支部队,代替了原来兵卒所唱的小调。据说效果还不错,士兵的精神面貌很有改观。尤其蔡锷,对此很是赞赏不已。因为他在《军国民篇》中即认为&ldo;军人之于音乐,尤为关切深巨。今中国则惟有喇叭金鼓,以为号令指挥之具,而无所谓军乐。兵卒之所唱歌,不过俚曲淫词,而无所谓军歌。且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吾中国向无军歌,于扬蹈厉之气尤缺。&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