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们家和周伯伯、邓妈妈的关系实在是非同一般,从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起,父亲就在周伯伯的领导下工作,后来回国参加大革命,在黄埔,在北伐中,在南昌起义和起义成功后南下的路上,父亲一直是周伯伯的助手。尤其是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我们两家更是亲若一家。再后来到了中央苏区,到了长征路上,到了陕北,他们仍然一直战斗在一起。乃至建国后,在领导&ldo;两弹一星&rdo;的漫长岁月里,父亲一直担当周伯伯的助手。因此,父亲总结说,他这一生,就是总理的助手。
周恩来是父亲一生中最为敬重的人之一。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父亲和他结下了战斗的、生死的、兄弟般的友谊,我的母亲和邓妈妈也像亲姐妹一样,无话不谈。至于我,可以说,他们待我就像亲生的孩子一样。每次见到周伯伯和邓妈妈,我一点都不感到拘束,仿佛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
不说别的,就说一件事‐‐如果没有周伯伯的真心牵挂和周密安排,我回到父母身边的时间肯定还得推迟。
周伯伯叫我的父亲&ldo;荣臻&rdo;,连&ldo;同志&rdo;都省掉了,邓妈妈早年也叫他&ldo;荣臻&rdo;,后来改叫他&ldo;老聂&rdo;,父亲则叫她&ldo;小超&rdo;,当年在上海就这么叫,一辈子都没变。
周伯伯的去世,对我的父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连日沉浸在哀伤中,父亲喃喃地对我和母亲说:&ldo;他是累死的,他操的心最多。没有他的保护,我们这些老家伙会更糟糕。&rdo;接着,他忧心忡忡地说:&ldo;可是他一去,谁和&lso;四人帮&rso;斗?……&rdo;
周伯伯的遗体从305医院移到北京医院太平间整容时,我代表父母到现场去看了一下,看到周伯伯瘦成一把骨头,躺在冰凉的台子上,想到这个被我称为&ldo;干爸爸&rdo;的人曾经是那么英俊潇洒,那么的可亲可敬,而今却撒手去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我难过得心如刀绞。
在告别时,我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见到邓妈妈后,我更是克制不住自己,放声恸哭,邓妈妈拉着我的手说:&ldo;丽丽,要坚强。你周伯伯很坚强。&rdo;我想,是啊,周伯伯跟敌人斗争,跟疾病斗,跟坏人斗,跟修正主义斗,从来都很坚强。我要学习周伯伯。
回到家,我仍然是悲伤不已,坐在沙发上哭了一下午。后来我想起邓妈妈的话,脑子突然清醒了。以后,我记住了邓妈妈的话,我要坚强。于无声处听惊雷(1)连载:山高水长作者:聂力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父亲从邯郸回京后,虽然名义上还是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但实际上他一直赋闲在家,基本上算是靠边站了。
他期待着国家出现重大的转机。虽然自己一点点老去,但他觉得自己还能够为国家出力。 周总理去世不久,王震到301医院探望父亲,说到&ldo;四人帮&rdo;,王震激愤地表示:对江青一伙诬陷周恩来等的倒行逆施思想不通,就是一死,也要同他们拼了!
父亲冷静地提醒王震说:&ldo;这一场决战不可避免,但你不要打单炮,要注意斗争策略。&rdo;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远行了。当时,父亲的身体也很不好,心脏病频频发作,整天卧床休息。当秘书把这一惊天噩耗告诉他时,他凄然泪下,过了好一会,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ldo;他们要搞分裂,怎么办呢?&rdo;
大伙心里都明白,&ldo;他们&rdo;指的是&ldo;四人帮&rdo;。
自从总理逝世,邓小平再次被打倒之后,父亲就忧心忡忡。尤其是听说毛泽东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时,他更是感到忧虑。他担心&ldo;四人帮&rdo;跳出来,真刀真枪地动手。如果让他们得逞,中国的局面将无法收拾。
父亲对江青一直没有好感。据说,当年毛泽东在延安和江青结婚,父亲就有不同意见,因为他听到不少有关江青的议论。
他对江青的反感,主要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她煽动打倒一切,上窜下跳,&ldo;文革&rdo;中的冤假错案,不知有多少是她促成的。在人民大会堂开会也好,在中南海开会也好,只要江青在,父亲几乎就不说话。
父亲曾经和叶剑英多次议论过这个不可一世的女人,他们有一个共识:投鼠忌器,还不到动她的时候。
毛泽东追悼会期间,按照中办的安排,中央领导人轮流守灵。轮到父亲守灵的那天,恰巧他的心脏病又发作了,医生的意见,必须卧床休息,这样父亲就不能参加守灵了,他让秘书陈克勤代他写报告向中央请假。
陈克勤按照当时的惯例,在报告的结尾加上了一句:望江青同志节哀保重。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然而,稿子送到父亲手里,他认真看完后,说:&ldo;把最后一句勾掉。我是向中央请假,不要写那么多。&rdo;
当时正是&ldo;四人帮&rdo;气势汹汹的关口,父亲这么做,再次显示了他的爱与憎。
毛泽东追悼会之后,父亲感觉到,&ldo;四人帮&rdo;加紧了阴谋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行动,他们的野心昭然若揭。父亲为党和国家的命运深深地担忧,思索着解决的办法。在当时,邓小平被软禁,其他老同志基本上都是靠边站了,能够起到定海神针作用的,只能是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父亲相信老战友叶剑英,相信他能够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勇敢地站出来,为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再做一次惊天之举!当年,在南昌起义之前,在长征途中一、四方面军会合之后,叶剑英都曾有过改变历史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