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山高水长两茫茫 > 第23章(第1页)

第23章(第1页)

当时的国际形势趋于复杂,美苏争霸不断升级,尤其是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虎视眈眈,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这个时候,毛泽东又想到了这些老帅,要说打仗,他信得过他们。至于中央文革那帮人,毛泽东比谁都清楚,让他们造反,那没得说,让他们研究国际形势,拿出对国家有用的方针计策,那是指望不上的。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被定为&ldo;二月逆流反党成员&rdo;后,父亲他们这些老同志基本上看不到电报和文件了,毛泽东找他们开会之后,就发来了大量的参考材料,都是关于国际形势方面的。在这之前,订《参考资料》需要自己掏腰包。这种资料大都是外电的一些报道,厚厚的,一天一本,有时一天两本。一年订下来,需要500多块钱,而父亲他们这些老资格当时每月的工资才404元钱。秘书问父亲怎么办,这么贵。父亲说:&ldo;我自己拿钱,也要订。&rdo;结果就掏钱订了。我还能做点什么?(2)连载:山高水长作者:聂力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叶帅却不干了,他说他订不起,他的吃饭钱都不够。叶帅家里人多,生活确实困难。《参考资料》还得看,没办法,只能让军委办公厅先给垫钱,垫了一年,办公厅催他交钱,他说没钱,不给。

到后来,军委办公厅的领导发了善心,说算了,有些老同志连一份《参考资料》都订不起,公家付款吧。就这样,把父亲交的钱又给退了回来。  周恩来确定,国际形势座谈会由陈毅主持。

交流到工厂蹲点的经验,那是走形式。而让四位老帅座谈国际形势,则说明毛泽东还需要他们,国家还需要他们。这个消息让父亲心头轻松了一些。从3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18日林彪发布&ldo;第一个号令&rdo;为止,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每周座谈一至两次,地点是在中南海紫光阁,一共座谈了二十多次。

能够经常与几位老帅见面,父亲心情变得很舒畅,其他人大概也是。&ldo;文革&rdo;以来,他们几个一直是不得志的,也不可能得志,可以说是&ldo;难兄难弟&rdo;。现在,能够时常坐到一起,畅谈国际形势,发表各自的意见,真可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他们认真地对国际形势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的重大问题和中肯建议,据此整理成《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分析》、《从世界森林中看一棵珍宝树》等4份有关国际问题的报告,呈送给毛主席和中共中央。

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全国一片紧张。四位老帅的座谈紧紧围绕这个问题,父亲说:&ldo;苏联对我们搞点紧张是可能的,但要在中国大搞,这不可能。搞一个捷克他们就动员了四五十万军队,搞中国要多少人哪!关键的是,他们士气也不行了,二战时喊一声斯大林万岁,就冲上去了,现在他们靠什么?&rdo;

众人均点头同意。徐向前说:&ldo;苏联如果在中国大搞,至少要300万兵力,这谈何容易。&rdo;

几位老帅一方面认为苏联军队不可能大举入侵,一方面认为美苏的战略重点仍在欧洲,争取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将成为他们矛盾斗争的焦点,中东局势将对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另外一点是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别看苏联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美国叫得凶,但大战一时打不起来。他们还认为,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又大于中苏矛盾,为此,他们建议,中央尽快恢复中美会谈,缓和中美关系,打开我国外交战略的新格局。

在当时,应该说老帅们的观点是十分精辟的,是一个战略观点,所以被中央采纳,成为中央制定对外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几位老帅虽背负&ldo;二月逆流反党成员&rdo;的罪名,但仍一片丹心不遗余力地为国家,为民族操劳。而这时候,他们的前途依然危厄莫测,因为林彪、江青一伙正如日中天。作为他们的对立面,随时仍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1969年10月20日,中国和苏联两国总理在北京会谈。此前3天,林彪以&ldo;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rdo;为由,发布了一道&ldo;紧急指示&rdo;。18日,总参谋长黄永胜以&ldo;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rdo;为名,正式下达了这个&ldo;紧急指示&rdo;,全军立即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后来人们才明白,这实际上是林彪一伙为实现篡党夺权而有计划地进行的一次预演,林彪是背着毛泽东发布这个号令的。他想借中苏两国的紧张态势,检验一下他号令全军是否行得通,同时以战备疏散为名,把军队的老同志赶出北京,为他们篡党夺权扫除障碍,因为这些老同志虽然大都赋闲了,但他们的威信和影响还在,把他们留在北京,是危险的。

在京的老革命家大都被告知,限期离开北京,分头&ldo;疏散&rdo;到外地。父亲接到去郑州的通知。他认为,郑州是铁路枢纽,中原地区他不熟悉。如果去晋察冀更好,打仗时,他还可以起些&ldo;参谋&rdo;作用。

父亲让秘书给总理办公室打电话,反映这个想法,提出要到石家庄去。很快,总理办公室打来电话,同意父亲到邯郸。

在这之前,我爱人丁衡高早就调到陕西秦岭一个偏远&ldo;三线&rdo;山沟里搞科研,我去了河南一所&ldo;五&iddot;七&rdo;干校劳动改造。母亲张瑞华都是60岁的人了,长期有病,身体虚弱,仍然给&ldo;下放&rdo;到吉林省白城子的一个&ldo;五&iddot;七&rdo;干校里劳动。家里就剩下父亲和6岁的聂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