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石头运抵成都平原之后,邛人立即将其树立在目前成都城区所在的一片荒原之上,当时洪水刚退,这片荒原之上基本上没有生灵。十根巨石显得特别诡异,其中有六根巨石被排在了一起,组成了后来的石笋,另外四根则分别成了后来的天涯石、五块石、支机石、地角石。
在这些巨石立起的那天傍晚,鳖灵站在了这片荒原之上,默默地注视着那些石头。荒原上一望无垠,视野开阔,10根巨石如柱子一般立着,构成了一个奇怪的格局。也正是在这个傍晚,鳖灵看到了这片荒原上早就存在的另一块巨石,也就是后来被装入四教女厕中的那块巨石。
那是一块古怪的石头,深深的埋入地下,深不见底。几个壮小伙子同时上前,却休想摇动它分毫。最奇怪的是,石头的表面色彩斑斓而又光滑。鳖灵轻轻地抚摸着这块石头,因为他明白,从此时开始,他们家族的命运,就要与这块石头永远联系在一起了。
当天晚上皓月当空,邛人的巫师又一次举行仪式,只不过在这次仪式之上,鳖灵被要求交出了象征着他们氏族圣物的龟甲。只见邛人巫师将龟甲捣碎,和着鳖灵族人的血液,埋入了那11根巨石之下。
仅仅几分钟后,大地就剧烈地晃动了起来,天空顿时变得一片黑暗,整个天地间笼罩在平地而起的沙尘之中,近处难以见人。不过好在几分钟后,这场地动就结束了。而荒原上新立起来的巨石,不仅没有在地动中倒下,反而就像有无穷无尽的根在地下一般,无论怎么摇,怎么敲都是一动不动。而一旦有人想要挖它,还是想要砸,都要引发风雷异动。
在完成这一切之后,邛人告诉鳖灵荒原上那块巨石是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没有人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也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深入地下多深。只知道这块石头的下面镇着海眼。而这海眼的镇石一旦受到破坏,海眼之水即会涌出,不仅成都,整个九州都将成为泽国。但是这一海眼的镇石却非常的不牢靠,因此海眼之水经常会涌出,造成成都平原的洪涝之灾。为此邛人专门从大山中选择了10根巨石,在这海眼镇石的周围布下了大阵,通过这一巨石大阵,加持了镇石的力量,使其达到了牢不可破的程度。但是这巨石阵需要有人专门住在成都平原上去护卫,而邛人却习惯于住在大山之中,故而他们选择了鳖灵族人来承担护卫巨石阵的任务,当然这一任务的报酬是数百年的蜀国帝位。鳖灵作出了选择,开创了历时数百年的开明王朝,却为子孙谋得了一个永久的职责:守护石阵。而一旦违背了守护石阵的誓言,鳖灵族人将全部被填入海眼,永镇地下。
正因这样,开明王朝一直派宗族子弟守护着石阵,甚至为了更好的守护石阵,开明九世,还正式将都城从成都北面的新都迁至目前的成都城区。然而国破家亡的时候最终还是来了。为了坚守誓言,守护石阵,末代开明王的幼子和那两名部下,逃到雅安之后,想要寻求邛人的援助,但邛人却只答应护送他们回到成都,然后在成都筑建房屋,以安置他们,至于逐走秦人,恢复开明王朝的事,他们是不会出力的。
就这样末代开明王的幼子和两名部下,在几年之后,成都稍微安稳的时候,重新回来了。其时,秦王已经派张仪、张若在成都筑起了成都城。而邛人安置末代开明王幼子的房屋修建在成都城外的东南面。那是一座大宅院,在宅院中的一间屋子里,就藏着那块海眼的镇石。
或许是担心这样还不够,邛人不知道施了什么手段,使一般人无法看到那座宅院,也无法接近这座宅院附近。于是末代开明王幼子及其后人就在这宅院里一住两千余年。两千年的岁月里,他们可以离开宅院出游天下,但是却不得结交朋友,因为任何一个朋友都有可能暴露宅院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少有亲人陪伴;因为他们都在出生不久,就被抱到这个宅院。为了保守家族的秘密,鳖灵氏长期居住在雅安,一旦他们结婚生子后,第一个儿子总是以夭折的名义从家中消失,被秘密送往这里。本来,这种生活一直将持续下去,但是随着年代推移,宅院的隐身功能渐渐变得弱了,时隐时现,而到了到清朝末期,宅院的特殊护卫功能彻底消失了,1911年的一场大火,将整座宅院烧了个干干净净,最后只剩下那块镇石突出于天地之间。
&ldo;城南阴宅。&rdo;罗三恍然大悟,开明王幼子的宅院,就是那间成都东南面的大宅,也正是史无畏让他们调查的第三件案子中所提到的那间宅院。
&ldo;是的没错,那个时候那座大宅就被人叫作阴宅,而我们干脆也随了大流,将自己的姓改为阴,所以我的真实名字叫做阴隐客。&rdo;
&ldo;那阴宅为何会着火,阴宅着火后,你们是怎么到的雅安的呢?&rdo;
&ldo;阴宅是被人纵火烧掉的,纵火的人是谁,我并不知道。当时我们阴家已是人丁稀薄,居住在阴宅内的也仅有三人而已。大火一起,他们本打算救火,却见外面一群人涌了进来,立即就明白,自己的大限已到,为了不泄露这个已经守护千年的秘密,他们三人均自杀了。&rdo;吴教授的言语中透出一丝悲凉,&ldo;他们虽然死了,但是我们族人护卫海眼镇石的任务并没有结束,而是落到了我们这些长期居住在外的阴氏子孙的头上。先是我的曾祖父,后来是我的祖父、父亲,再后来就是我。在s大,我一呆就是20多年,在这过程中,不敢找工作,因为怕工作会影响了护卫镇石的任务……&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