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医趴在地上,好生委屈,&ldo;下官虽然才疏学浅,也知道如果是疑难杂症,自然还有医正大人可以讨教。哪里会来麻烦娘娘。实在是‐‐实在是常在小主,她不给诊脉,还出口伤人,说下官‐‐那说出来的话,下官都不好意思跟您说哇,娘娘。年妃娘娘,下官在太医院供职多年,日日夜夜刻苦钻研,不敢有丝毫懈怠。别说小主们,就是当年皇太后,对下官医术也是称赞过的。哪知道,哪知道这么多年,居然叫人骂我老不修!骂我‐‐娘娘,那些话,下官都不好意思跟您说!&rdo;说着,老头儿就哭了起来。
年妃暗自一琢磨,问带路的小太监,&ldo;谁骂的?都看了谁的脉象?&rdo;
小太监躬身回答:&ldo;回年主子,只看了琴常在的脉象,到了棋主子那儿,咱们就给连骂带打,扔出来了!其他两位小主那里,根本是去都没去。&rdo;
年妃冷笑,果然如此。对下头刘太医吩咐:&ldo;罢了。刘太医受委屈了,是本宫思虑不周。你先回去吧,日后,少不得有麻烦你的。&rdo;
陈嬷嬷赶紧上前,塞给刘太医一锭银子。刘太医这才收了眼泪,背着药箱,一瘸一拐地走了。刚出延禧宫大门,送走了带路小太监,四下瞅瞅无人,急忙一溜烟儿地,就往钟萃宫蹿。
年妃在正殿得了小太监回禀的消息,淡淡一笑,熹妃,你有什么好怕的呢?我真正要对付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儿子!
不得不说,年妃之所以能继李氏之后,得到雍正宠爱,接连生下三个儿子,除了跟年羹尧关联,其本身,还是有些资本的。尤其经过这几年&ldo;冷宫&rdo;历练,手腕愈发沉稳狠辣。不出十日,便查出了棋儿因何原因不肯叫刘太医诊脉。捏着手中一张纸,年妃笑的倾国倾城。陈嬷嬷在一旁冷眼看着,暗道:难道是什么好事?她这边还没想完,那边年妃手一抬,这张纸就扔到蜡烛上,霎时,烧的就只剩个焦黄的黑边。
陈嬷嬷心道:奇了?好不容易得来的消息,居然用不上?
年妃也不看陈嬷嬷,自顾自地问:&ldo;本宫当年,跟李氏斗的时候,可是叫一些人得了不少渔利。如今,本宫丢了贵妃之位,那个李氏,更是吃斋念佛,不得自由。要是她知道,有一天,还能回到妃子位上,会如何呢?&rdo;
陈嬷嬷小心回答:&ldo;主子,那李氏性子素来高傲。若是她知道有人设计害她,一定会设法讨回来的!&rdo;
年妃点头,&ldo;是吗?唉‐‐好歹我们也是多年相与,怎么着,也要帮她一把。毕竟,她名下,可是万岁爷现在最大的儿子呢!&rdo;说完,开开心心地笑了。
当天夜里,也不知哪个宫小太监不小心撞上延禧宫陈嬷嬷。被陈嬷嬷拉进小黑屋里一阵训斥,巴掌甩的啪啪响,直打成一个猪头,这才给放出来。据说,小太监刚出小黑屋,就晕倒在门外。管事太监无奈,只得放他回家养伤。
因是个小太监,故而,也没惊动宫位主。
第三天,雍正接到雍和宫粘杆处侍卫密报,说李氏有事求见。雍正皱眉,吩咐:&ldo;她能有什么事?叫她跟顺贝勒福晋说吧。&rdo;
侍卫传口谕后,回来缴旨,说李氏坚决要见万岁,否则,就在雍和宫佛前自尽。
雍正无奈,只得吩咐,&ldo;密宣李氏进宫面圣。&rdo;
雍和宫在皇城内,离紫禁城约有一炷香时间。雍正坐在养心殿等了一会儿,觉得跟李氏见面,最好还是有皇后在场。更何况,李氏要说的事,恐怕也是与后宫命妇有关。一定要皇后知晓才行。
于是,雍正立刻移驾,来到仁和堂。彼时,衲敏正盘腿坐在炕上,三个孩子依次围着。中间摆着个炕桌,桌上一套紫砂茶具,热水蒸腾。母子三人个个手托着脑袋,看弘琴卖弄茶艺。
弘经一面看,一面点头,&ldo;妹妹沏茶,还未入口,就觉甘甜。也就只有玉泉山泉水,清澈明净,不惹尘埃,加上妹妹如此的人才,方可沏出如此好茶。&rdo;
弘纬点头,&ldo;不错,茶香清静平和,正是为君之道!&rdo;
弘琴笑骂:&ldo;什么为君之道?一道茶,你还没喝,就闻出来了?&rdo;
弘纬一笑,&ldo;为君之道,贵在仁和!有才有德,方为明君!正如此茶,醇厚而清凌。&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