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
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她是这个时代最棒的。
‐‐《泰晤士报》
一部如刀锋般的小说,麦克德米德的写作充满了张力和权威。在阅读完之后,读者能够思考一些其他犯罪小说很难赋予的严肃问题。
‐‐《洛杉矶时报》
=================
1985年1月23日,周三,威姆斯的纽顿村。
&ldo;你准备好了吗?&rdo;传来一声轻柔的问话,一如周围漆黑的夜。
&ldo;一直准备着。&rdo;
&ldo;你告诉对方怎么做了吗?&rdo;这几个字吐得结结巴巴,几乎是一个一个挤出来的。
&ldo;别担心,那人知道怎么做。她该清楚,事情搞砸了,背黑锅的会是谁。&rdo;话说得直,语气也尖刻,&ldo;我担心的可不是她。&rdo;
&ldo;你这是什么意思?&rdo;
&ldo;没什么,我没别的意思,行了吧?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没的选了,只能把该做的事做完。&rdo;话中透露出一股虚夸的豪情,背后的含义谁也不知道。&ldo;走吧,我们去了结此事。&rdo;
故事,就此展开。
2007年6月27日,周三,格伦罗西斯。
一位年轻女士阔步穿过大厅,高跟鞋在被无数只脚磨得失去光泽的地板上留下一连串清脆的咚咚声。看来她真有事情,前台的文员望着她走近时猜想着。
她看着文员,嘴部线条紧绷。长得倒不赖,文员心想。但是就像多数出现在此的女性一样,眼前的这位女士状态不佳。她原本可以把妆化得更明显一些,突出那对明亮有神的蓝眼睛。再配上比牛仔裤和连帽运动衫更惹眼的衣服。戴夫&iddot;克鲁克露出职业的微笑问:&ldo;能为您效劳吗?&rdo;
女士略微仰起头,仿佛是要替自己辩护。&ldo;我要报失踪人口。&rdo;
戴夫掩饰疲倦而又恼火的神情。如果不是遇到了脾气败坏的邻居,就一定是遇到了所谓的&ldo;失踪人口&rdo;。但这位女士神色泰然,不像是丢了孩子的母亲,也不像是离家出走的少年母亲。那一定是刚跟男朋友吵过架,再不然就是老糊涂的爷爷走丢了。又要浪费时间了。他从桌子的另一端取来一本便笺,在面前工工整整地摊开,又拿来一支笔。他把笔帽套在笔的另一端。在做详细记录前,他还得让对方回答一个问题:&ldo;这人失踪多久了?&rdo;
&ldo;二十二年零六个月。确切来说,是1984年12月14日周五失踪的。&rdo;她把脸一拉,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ldo;时间长得足以引起你们的重视吧?&rdo;
菲尔&iddot;帕哈特卡警长看完录像的结尾部分后关上了窗户。&ldo;我打包票,&rdo;他说,&ldo;如果悬案调查有最佳时机的话,那么就是眼下。&rdo;
督察凯伦&iddot;佩莉继续更新手中的材料,并未抬起头来看他。&ldo;此话怎讲?&rdo;
&ldo;毫无疑问,英国眼下正在进行一场反恐战争。我刚刚目睹了本地的议员带着老婆入主唐宁街十号。&rdo;他猛地起身,走向置于档案柜上的迷你冰箱。&ldo;这个时候应该干吗呢?是了结悬案,然后大肆报道,还是任由那些人渣在我们的辖区内胡作非为呢?&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