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挺经夫战 > 第3章(第1页)

第3章(第1页)

◆原文

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余死生早已置之度外,但求临死之际,寸心无可悔憾,斯为大幸。

舍命报国,侧身修行。

古称&ldo;金丹换骨&rdo;,余谓立志即丹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凡人心动,必须一鼓作气,尽一切力量去做;稍有一些想法,便有疑心,而私心也随之而来。

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只求临死之时,没有什么可以后悔遗憾的事,这就是万幸了。

要舍命报效国家,要戒慎恐惧,重视修养。

古时说&ldo;服了金丹,就可换骨成仙&rdo;,我认为立下志向,就是金丹。

◆原文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第一部分:立志欲变化气质须先立坚卓之志(2)

●解读

君子立志,应当有把人类和万物作为自己同胞的胸襟度量,应当有品德高尚、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只有这样,才无愧于父母的生养之恩,不愧为天地间的完人。所以他忧虑的,就是自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以及自己不专修德行、不精通学业。于是,便会忧虑小民的顽固不化,忧虑外敌侵扰国家,忧虑坏人当道而优秀人才被排斥埋没,忧虑自己未能给平民百姓以恩泽,这就是俗话说的悲天悯人,这是君子之忧。至于那一己的成败,一家的温饱,世俗之人理解的荣辱得失、贵贱毁誉等等,君子是顾不上为此忧虑的。

◆原文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人的气质是天所生成的,所以很难改变,但是通过读书都可以改变。古代精于相人术的人,甚至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骨相。但是,说到要改变人的气质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先确立坚定的志向。

◆原文

凡沉疴在身,而人力可以自为主持者,约有二端:一曰以志帅气,一曰以静制动。人之疲惫不振,由于气弱。而志之强者,气亦为之稍变。如贪早睡,则强起以兴之;无聊赖,则端坐以凝之。此以定帅气之说也。久病虚怯,则时时有一畏死之见,憧扰于胸中,即梦魂不甚安恬,须将生前之名,身后之事,与一切妄念,扫除净尽,自然有一种恬淡意味,而寂定之余,真阳自生,此以静制动之法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凡是疾病缠身,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加以控制的,大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顽强的意志指挥气,一种是以静制动。一个人疲惫不堪精神不振,都是由于气弱。然而,意志坚强的人,气也会随意志而稍有改变。比如早上贪睡,就可以凭毅力坚决早起;百无聊赖之时,如果端坐而聚气,气也必会振作。这就是以志帅气,久病则气虚胆怯,时时有怕死的想法,困扰于心,就是睡梦之中,也难以安适。必须将生时的名誉、死后的一切事情以及各种杂念,全部除掉,这样,自然心中生出一种恬淡的感觉来,从而在寂静之至时,真阳自生,这就是以静制动的方法。

※详解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立志,或立志德业惊人,或立志出人头地,或立志扫平&ldo;洪杨&rdo;。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却有两件事,一件是青年曾国藩在任翰林后,写下《五箴》自勉;一件则是官拜帮办团练大臣后,却受同僚之辱,因而愤走衡阳,练成了湘军。

道光十八年,又值三年大比。但曾国藩家中为了上次的进京会试和偿还易家借款,此时已无余款可供再度进京的旅费。幸得亲戚族人帮忙,借来三十三吊钱,曾国藩才得以成行。到得北京后,已只剩下三吊。倘若这一科再不中,少不得又要举债回家了。那时像这样苦的考生真是不多。

三月礼部会试,曾国藩得中第三十八名进士。接着复试、殿试、朝考成绩都很优异。引见皇帝之后,年仅二十八岁的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科举时代的翰林,号称&ldo;清要词臣&rdo;,前途最是远大。内则大学士、尚书、侍郎,外则总督、巡抚,绝大多数都出身翰林院。

很多人到了翰林这个地位,已不必在书本上用太多的功夫,只消钻钻门路,顶多做做诗赋日课,便可坐等散馆授官了。曾国藩来自农村,秉性淳朴,毫无钻营取巧的习气;在京十余年来勤读史书,倒培养出一股&ldo;以澄清天下为己任&rdo;的志气来。为此,他将名字子诚改为&ldo;国藩&rdo;,即暗寓&ldo;为国藩篱&rdo;之意,立志报效国家。就是说要以己身,担当中国的道统。

第一部分:立志欲变化气质须先立坚卓之志(3)

1853年1月21日,曾国藩正在家里操办母亲的丧事,接到咸丰帝的寄谕,命他帮同办理湖南省的团练乡民、搜查土匪等事务。曾国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但是,帮办团练大臣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职务,它不统属于省的三台‐‐抚台、藩台、臬台之内,但究竟又是朝廷的命官,不属地方绅士。这种&ldo;不官不绅&rdo;的特殊地位,给帮办团练大臣带来许多方便,即在募勇、练兵及其他举措方面存在灵活性,少受各种陋习的制约。但同时也带来许多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地方官的支持与否,地方官若紧密配合,则事半而功倍,否则寸步难行。然而不久的永顺兵事件就让曾国藩大丢面子,当时他极想立即将永顺兵闹署事件上告朝廷,拼个究竟,但他经过对利弊的权衡,终于忍耐了下来。

在这种左右交相煎迫的情况下,曾国藩只有一个办法:走!这年六月间,他跟鲍起豹等人的矛盾初起时,就曾私下对友人郭昆焘表示:&ldo;久虱此地,以在戚而攘臂从政,以绅士而侵职代庖,终觉非是。何日江右解围,楚省弛防,脱然还山,寸心少安耳。&rdo;他准备以终制为名,超脱这是非之地;并且饬令张润农所带之兵&ldo;全数驻水&rdo;,王璞山所带之勇则&ldo;驻郴&rdo;,均不回省城,为自己的退避之路作准备。但是,他并没有真正打算解甲归乡,而是想着自己几个月来&ldo;弹压匪徒&rdo;的名声大振,不可半途而废。于是,他在永顺兵闹署事件后的第七天,即给朝廷上了个《移驻衡州折》,第二天就匆匆离开长沙返乡。在乡间沉思了几天,于八月二十七日愤走衡阳。在奏折中,他声称&ldo;衡、永、郴、桂尤为匪徒聚集之薮,拟驻扎衡州,就近搜捕,曾于二月十二日在案&rdo;,现移驻衡州,正是实现原有的&ldo;查办土匪&rdo;的计划。要在衡州镇压农民暴动,这确是曾国藩当时的实情,但曾国藩却把自己移驻衡州的近因和内心活动向咸丰帝隐瞒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