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就太平天国内部来说,靠宗教为武器终究不能真正改造游民的习惯势力以及参加到农民队伍里来的地主阶级分子。在打到南京以后,形势显然和以前有了变化。天京已经建立,&ldo;天国&rdo;似乎已在眼前。在这以前的打天下的过程中,太平军成功地抵制了足以破坏农民革命的游民习惯势力和其他势力,在所遇到的各种挫折的考验下证明了自己的力量。现在,胜利又要来考验它了。虽然仅仅打下南京远不是全国的胜利,但这考验对它已经是十分严重的了。
(四)北伐和西征
毛泽东在论述游击战争中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时指出:&ldo;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rdo;1封建时代的农民战争的历史条件造成了这种流寇主义。特别在游民群众中,流寇主义有着深厚的基础。揭竿而起的农民在广大地区内流动作战,冲破强大敌人的围剿、堵击,因而能在一个时期内保存自己和发展自己,但是流寇主义不能使他们得到最终的胜利。
在太平天国的队伍内部有大量的游民成分,它所处的历史条件使它不可能摆脱流寇主义的战争的传统,它不能正确地解决建立根据地的问题。
紫荆山区是太平军的发源地,但并不成为它的根据地。太平军从广西出发,进行的是无根据地的战争,一路占领的乡村和城市,都迅速地自动放弃。它的进军虽然大大地震撼了封建统治势力,但它在进驻天京以后,不能不面临敌人倾全国的力量来进行的围攻。
这时太平天国派出了一支有二万人左右的军队继续北上。这支军队在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从扬州出发,迅速地穿越安徽、河南,在郑州以西的地区渡过黄河,迂回到山西境内,而在八月下旬进入了直隶省。这支军队和天京完全隔绝,甚至消息不通。当时洪秀全、杨秀清给予这支军队的方针是乘虚而入,直捣清朝的首都。他们显然因为有了占领南京的经验,以为用一支不大的力量孤军深入,就能同样地占领北京。但是这样一支部队在流动作战中,能够使腐朽的封建统治军队无可奈何,疲于应付,而要攻下坚守的重城却是困难的。这支部队越过黄河后曾围攻豫北的怀庆府城(今河南沁阳县治),五十多天没有打下来。当它进入直隶后,发现从保定方向正面进攻北京不可能,就折往东去,攻到天津城边。这是这一支勇敢的军队到达的最北的地区。它从长江边上打到这里,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在这里,它面临敌方的严重阻力,严寒的冬天也增加了它的困难。它在咸丰四年正月(1854年2月),不得不南撤。这支军队的指挥员是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他们都是广西人,贫农家庭出身,在金田起义时就参加了,林、李二人在这以前都曾在外地当过兵。他们在指挥这次进军中,极其英勇顽强,坚贞不屈地一直战斗到死在敌人的囚笼里,他们是太平天国的英雄人物。这支军队在两年内驰骋六省,转战几千里,震撼了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但是他们所执行的军事方针使他们很难避免失败。北伐军没有能在所到之处充分发动可以发动起来的群众,没有能在天津附近受阻以至撤退的情形下防止自己的士气的涣散。在撤退之后这支军队就失去了机动作战的能力。退到阜城被围困时,吉文元战死。林凤祥和李开芳从阜城突围后,各带一部分人分别死守直隶省的连镇和山东省的高唐(后又撤至在平冯官屯),被敌人围困了十个月和一年的时间,终于全部覆灭了。太平天国虽然从天京几次派部队北上去接应和援救,但都没有成功。
就太平天国的战争全局来说,这次北伐的失败只是局部性的。这个局部战争虽然是流寇式的,但战争的全局这时已经转为与流寇主义相反的另一极端了。为什么他们不能用更大的力量进行北伐呢?原因是很明白的,因为已经有了&ldo;天京&rdo;这个大包袱,他们把主力用来保持这个大包袱。
这本来是农民战争的所不能解决的许多矛盾中的一个。如果只是东奔西窜,虽然能够在敌人面前有很大的主动性,但是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们为了急于求得成功,又会犯相反的另一种错误:过早地占领中心城市,而一旦取得了中心城市并企图巩固地守住的时候,他们逐渐地丧失主动性,逐渐丧失了主动地进攻敌人的能力,也就逐渐丧失了战场上的优势(如果北伐军当时竟能达到占领北京的目的,也将难以避免陷入这一矛盾。如果以为太平军要是全力北伐打下北京就能取得完全的胜利,这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如何能既保持灵活地打击敌人的地位,而又不断扩展自己的根据地以至取得最后胜利,这是历史上农民战争没有能解决的问题。这当然不只是军事问题,而首先是个政治问题,农民战争的政治上的弱点使它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这里就军事形势看。太平天国奠都天京之后,在天京外围,它只占了镇江、扬州几点。在南京城外,有一支清朝的庞大军队屯驻在孝陵卫、紫金山一带,这叫做&ldo;江南大营&rdo;;而江北还有一支称为&ldo;江北大营&rdo;的清朝军队,以扬州城外为中心。所以,天京是处于敌人包围中。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当然只能用一支偏师去进行北伐。他们的主力除了用来对付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外,还用来向南京以西的长江上游地区进兵。争夺长江上游地区,是为保住天京所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