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盘点嬴政飞卢 > 第170章 太宗爱子(第1页)

第170章 太宗爱子(第1页)

汉朝汉武帝时期。

整个大殿内弥漫着压抑的气氛,宫人们都瑟瑟发抖,祈祷着刘彻不要迁怒自己。再看刘彻,脸色阴沉,是个人都能看出来,皇帝已经十分生气了。

不仅刘彻发怒,卫青和霍去病的内心也是极不平静。对于自己的英年早逝,霍去病虽然遗憾,但也没什么恐惧的,毕竟自己这二十多年人生已经足够精彩。可是他想不到自己死后,卫家竟然能破落至此,卫青的儿子都不能保全,太子都能被逼至死。

卫青更不用提了,仅仅是太子也就罢了,可自己的亲姐姐被逼自杀,儿子也死了,这让他如何不恨。

而对汉武帝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无罪不能被杀的说法,更何况此事如此严重。因此江充等人肯定是无法活命了,就算只是为了拉拢卫青霍去病这对舅甥,江充也是必死无疑。

“传令,去赵国找到这个江充,夷其族!”刘彻出手就是必杀,根本不管江充现在还没做这些事。

至于李广利和刘屈氂二人,李广利的妹妹是刘彻的宠妃,刘屈氂更是汉朝宗室,刘彻也不好直接下杀手,只能先拿江充开刀了。

紧接着,刘彻对卫青以及霍去病说道:“朕年迈之后如何,此时不知,但太子必须是太子。神迹所言,朕也深然之,太子实在是最优人选了。”

皇帝都做出如此让步了,卫青二人自然也不会不识时务,当即叩头下拜。以刘彻的强势,能主动让步,也证明,至少此时刘据在他心中还是极为有分量的。

然后,卫青又对刘彻说道:“陛下,我卫氏一门,深受陛下厚爱,吾姐为皇后,臣为司马,以至于陛下被天下人所诟病。为我大汉计,臣今日请辞大司马大将军之职!”

卫青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只能以退为进。整个巫蛊之祸中,虽然确实刘彻受到了一定的蒙蔽,但确实也是刘彻感觉到了地位受到威胁,这次下手这么狠。如今他卫家权势滔天,比之神迹中所言更甚。

巫蛊之祸时,卫青霍去病已死,刘据身后最有分量的人,除了皇后卫子夫,就剩下丞相公孙贺了。可公孙贺是刘彻旧臣出身,就这都没能打消他的怀疑,卫青不敢赌刘彻此时心中有没有芥蒂。为了太子刘据和姐姐卫子夫,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刘彻罢免卫青吗?在此之前肯定是不想的,可神迹的预言,让刘彻不得不多想。卫青和霍去病都手握军权,万一一个想不开,想要拥立太子呢,这个可能性虽然很小,但不是没有。

可刘彻也很清楚,眼下要对付匈奴还是离不开卫青和霍去病的,因此刘彻不同意卫青的辞职。

“大将军此言何意?莫非是不信任朕?”

卫青肯定是这么想的,但肯定不能这么说啊。他回答到:“神迹所言卫子夫霸天下之言为民间所传,足可见卫氏之隆已为极盛。臣被非议无妨,就恐有人诽谤君上,以伤陛下之明,因此臣请辞以安天下人之心。至于匈奴之事,有去病在,陛下可保无忧。”

在君臣二人的拉扯中,卫青最终还是辞职成功,将军权交还给了刘彻。但刘彻也并没有放走卫青,卫青的爵位一概保留,刘彻还准备给他继续加封,并还让他留在身边,以备咨询。这场风波看似已经过去了。

【太子刘据被逼如此,是因为他有一个多疑的君王,猜忌的父皇。可另一位太子就不是这样了,他刚刚出生就深受喜爱,他的名字更是被视作未来帝国接班人的象征。他的父皇对他寄予厚望,将自己的核心执政班底都调到东宫教导太子。可就在肩负着帝国未来的期盼时,他造反了,然后失败被贬为庶人,他就是大唐太子——李承乾。】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给他取名的正是当时的大唐皇帝李渊。】

【承乾二字虽然是宫殿的名字,但用作人名显然还有另一重意思,那就是“承继皇业,总领乾坤”,在皇室意味着什么,这恐怕没人不懂吧,但李渊就是这么给起名了。】

【武德九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在李渊禅让后,李世民登基,然后年仅十岁的李承乾便被册立为太子。】

【史书记载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有着诸多优点,因此李世民很喜欢他。】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选拔了数名当世名臣来教导太子,希望他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帝国接班人。这些人有陆德明、孔颖达、张玄素、于志宁、杜正伦、魏征等等,无一不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可见李世民对李承乾是寄予厚望的。】

【不仅如此,生活上李世民也是极为关心李承乾的。贞观五年,太子李承乾生病了,而从来不信宗教的李世民却请来了道士为儿子祈福。等到李承乾病愈之后,李世民又特意修建了道观和寺庙还愿,还赦免狱中的囚犯,为儿子祈福。】

【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李世民下旨请天竺高僧为儿子祈福。等到他病好了之后,李世民又厚厚赏赐给高僧财物,以感谢他为儿子祈福。】

【每次李世民外出巡视,都是留太子监国,而李承乾也都干的还不错,起码没出过什么大问题,李世民因此还多次赏赐李承乾。】

【虽然李世民百般宠爱李承乾,但他的宠爱也不是无底线的。他担心李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因此特意叮嘱东宫属官,多多向太子进谏。】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善于纳谏,在贞观朝也有很多犯颜直谏的大臣,正是李世民的个人性格,让他认为太子也应该多多听取意见,这个安排本来没什么。】

【但或许是皇帝惯坏了谏臣们,他们的谏言往往非常尖锐,这对皇帝李世民来说还算能忍,但对于李承乾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确实太过于激烈了。而李承乾一切悲剧的源头,就来自于他的老师们,来自于这些谏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