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买活txt资源 > 第192章 送分来了(第1页)

第192章 送分来了(第1页)

此时是七月里,说起来,距离买活军兵发泉州,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甚至很可能他们此时已经收下了福建全境,有没有入侵相邻的省道,这都是不好说的。只是此时消息传递不便,驿道又年久失修,消息从福建送到京城,再从京城发往各地,需要的时间比从前更久。

叶仲韶这里,得到南边的消息还方便一点,买活军依然在运辽饷,依然会来沿海劫掠,而华亭也依然是他们劫掠的港口之一,吴江距离华亭不过就一两天的日程,叶仲韶兄弟平时读书时,时常就能听到华亭那里传来的买活军消息:买活军已经打下泉州了,买活军已经收服鹭岛了,买活军已经拿下榕城了……这些消息在他们听说的时候,都以为是青贼自己的吹嘘和谣传,但等到半个多月之后,报纸来了,便会发觉这些出来走船的买活军,消息是很准确的,于是买活军有传音法螺的传说,便更加深入人心了——就是因为有传音法螺,消息会及时地到达船只上,才能有这样准确的消息。

消息从泉州到恰好在华亭海边停靠的买活军那里,是完全不耗时的,而从华亭传到吴江大约要一两天功夫,买活军的船一来,就有很多人到茶馆喝茶——茶馆会专门地传说这些买活军带来的新消息,差不多过半个月,刊载同样新闻,但更仔细一些的报纸会传递过来,而要再过一个月,朝廷的邸报才会有奏折说到这些进展。叶仲韶等人知道的时候,朝廷的应对几乎都已经成为定局了,譬如朝廷会向买活军派出招抚大使,而使团中甚至有信王这样的亲王参与等等,这些耸动的消息,叶仲韶等人只能看到结果,却不会知道其中的博弈过程。

那段时间,京中诸大臣是如何唇枪舌剑,后续又有什么变动,暗地里有什么小道消息,又有多少官员的升迁贬谪,这就都要等京中的友人来信了——又是一两个月的等待,这种信息的速度,在从前大家都是很习惯的,因为这还算是快的呢,但自从买活军的报纸出来了,传音法螺出来了,便显得格外的滞涩缓慢,叫人不耐。叶仲韶对于买活军那里的一切都不羡慕,但他不能不羡慕买活军的报纸,他们那里的消息是真快,而且真的全面又丰富。

刚从京城返回的沈君庸,他的消息是很灵通的,听到姐夫的询问,也不拿乔,便点头说道,“魏阉是暂告病不出了,但西林众君子,处境却依旧艰难,锦衣卫都督田任丘乘势崛起,又有把持朝政之势,其内有魏阉呼应,外有崔蓟州等人摇旗,依旧是权势滔天,不容小觑。连信王都被支出京了,便可见一斑。”

叶、沈两家,并不算是西林的中坚,不过有几个西林的友人是很自然的。其实如果没有阉党,西林和非西林之间,一样会有尖锐的矛盾。不过如今阉党势大,叶仲韶等人比起阉党,总是更同情西林党一些——在阉党当道之时,倘若不能直通通地送钱,不能放下脸来拍马屁,这个官是升不上去的,而叶仲韶等人的极限便是把讨好之意藏在诗词歌赋文房清玩之后,这样没有品味的马屁他们拍不了,哪怕便是考过了进士,于做官上的指望也实在不能很高。

和兄长不同,信王一向喜好文学,亲近西林,这是文林中闻名遐迩的事,如今他被送往买活军处,虽然是为使,但仔细咂摸,又颇有几分难以返回京城的味道,叶仲韶便知道,这一定是朝中众臣争执的结果,果然,沈君庸接下来一句话便让人很吃惊了,“如今朝中已议定了,要买活字,开报纸,而且报纸由内书房选人,和六部共掌!”

看来这就是皇帝方面做出的让步,魏阉下台、开报纸,且允许西林染指,换来的是信王出京,此外还有什么?叶仲韶忙问,“活字,青贼肯卖么?”

作为读书人,没有不眼馋报纸的,也因此叶仲韶知道,买活军那样的报纸,吴江这里是发不出来的,便不说政治方面的考量,印刷水平首先就达不到,如今的活字作坊,最多便只能印些核桃大的字,写一些简报,制版粗陋,也没什么人买,究竟这些书生也无法写出什么耸动的新闻,无非是一些经义考究,除了读书人以外,压根没人要看,完全无法达到《买活周报》的效果。

“这就要靠谈了,此次的使团中,有信王,有之江镇守太监王知礼,有锦衣卫黄谨,都是这些年来响当当的人物,朝中亦派出孙恺阳先生坐镇,可以说是精锐尽出。”沈君庸压低了声音,“京中传言,田任丘曾建言由信王和亲云县,西林党以为是奇耻大辱,双方争执不下,此事,实在太丢人!没敢在折子里写,只在御前争辩了许久,最后方才改为由信王代表宗亲,出席使团。”

“竟有此事!”

沈宛君不知何时已经走进书房,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惊呼起来,“这成何体统!朝廷局势居然已经危急至此了?”

“都是小道消息,只出我口,只入你们夫妻之耳。”沈君庸有些诡秘地说道,“京中还流传小道,此次招抚使团,协议中还有若干细则,都十分出格!譬如,要和买活军商谈,引种土豆、玉米等高产种,还有高产稻,要签订协议,让买活军连供五年,不得中断,以此缓解关陇、西南一带的粮荒。”

“什么?!”

叶、沈夫妻都惊得说不出话来了,叶仲韶非常熟悉买活军那处的农事,他叫道,“这岂非是引狼入室?买活军正愁去不了内陆,这会儿倒是把他们的种子引过去了——他们要教人种田,必须得派人过去实地查看土质,制定时节,如此,这些农人令到了当地,结交起本地的土豪人家,这不就是举事时现成的襄助?再说,便不计较这些,那种子是只能由买活军自己育种的,今年卖给你,明年呢?明年卖给你,后年呢?哪有把自己的粮口袋交给旁人的,真是岂有此理!短视至极!”

沈宛君稍微缓过来一点,却是叹道,“看来关陇那处的情况必定极为危急了,若非如此,孙帝师不可能让步的。”至于西南,那处和中原来往一向较少,她倒是不怎么着意。

“不错,这便是饮鸩解渴,但若不饮,连眼下这一关都难过了。关陇一带,糜烂已极,而辽东、西南,都是烽烟四起,如今连东南都有了买活军,倘不能至少平定一处,四方乱起,就凭着年年水旱灾害,大疫四起的中原之地,能支持多久?”

便是吴江今年的丰收,也冲淡不了对朝廷大事的叹息,叶仲韶良久方才长叹一口气,摇头道,“国祚如此,已似乎见到尽头了。”

众人相视,均有些黯然,沈宛君若有所思,而沈君庸振作精神,道,“尽人事,听天命罢!从前的粮种,此时也已经派人去收藏储存起来了,五年后若是买活军不再供了,那也不至于没有种子下地。这总是看中了他们经营的能力——凡是和买活军往来多的地方,都比从前繁华,这一点是确实的。”

的确,这没什么可否认的,现在凡是买活军会去劫掠的地方,都相当的热闹,米价也不高,便是吴江,因为靠着华亭很近,日子也比较好过。叶仲韶等人谈起关陇时,自然更注重体统,但去过京城、塞外的沈君庸,态度就更务实得多了,他的口吻是有些赞赏的,只是因为这是田任丘的策略,因此没有表现得太明显。“这一策有恺阳先生支持,西林党居然也没有怎么反对。至于第三策,那才真是荒唐至极呢——田任丘竟上书请求朝廷开特科,招揽算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特才,与进士一样授官,一样可选优入翰林,此折一上,朝中顿时群情激愤,皇帝留中数日,不得不批红发还,将他训斥了一顿,方才止住了声浪。否则,连使团是否能组建成行,都不好说呢。”

这个建议便更是让人头晕目眩了,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叶仲韶好半日才道,“到底是阉竖一党!他也不想想,这特科便是开了,又有谁来考?谁敢来考?哪个清清白白的读书人,愿意来沾这个特科的幸进名声?便是不入翰林,也必定招来口诛笔伐,连翰林院都可入,那不更是让人目为异类了?!”

话虽如此,但他如今其实也不过是秀才而已,尚未中举,沈君庸也只有秀才功名,不过他对功名一道很是淡然,已经久不应试,将来是不打算出仕了。不像是叶仲韶,三十多岁了还要在学馆打磨学问,要走,也只能走最正统的进士出身。他一向是文名在外,只是科举一道很不顺利,要说对科举八股完全没有意见,那也是不可能的。沈宛君在一旁听丈夫的语气,不由莞尔,对他的些许小心思了如指掌,只笑道,“其实若能成真,倒未必不是好事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是身家清白,考过了特科都可授官,这倒比买活军那里的规矩要宽和多了,当会有不少买活军处的人才来投,这田任丘不愧是锦衣卫的人,眼光最刁,这一策是要挖断买活军的根源。”

她这样和丈夫唱反调,当然非常地违反妇道,但叶仲韶居然不予争辩,沈君庸也只做不觉,道,“其实我也这样想,买活军的那些教材,我试着看过,简朴实用,可惜只看到扫盲班为止,若是这样的学问,我倒是有兴致研究,不比那些八股废物来得有用?”

叶仲韶自己其实也私下翻看过课本,而且学得很快,不过他要科举,不能分心太多,只能遗憾放手,此时听了妻子、小舅子的话,只是微微摇头,却也说不出什么反对的话来。沈宛君道,“此策虽然没有通过,不过其余要求,对买活军有利无害,买活军是一定会应允的。看来朝廷虽然不说,但其实也默认了《政权、国家、文明》一文中的说法了。”

不论是派遣使团,还是引入粮种,其实都是把买活军当做相对平等的政权看待了,所谓的招抚,不过是一层遮羞布而已。沈君庸、叶仲韶都觉得她这话很有道理,至于粮种引进,这对买活军来说也是求之不得,他们本来僻处东南,现在可以前往西部招揽人才,和当地人接触,有什么不愿的?沈君庸道,“此策其实也是上策——也不怕买活军吞了这些地方,若是他们心动,反而是好,以往所有反贼,其兴也速,如野火燎原,其败亦忽,如火过灰飞,买活军一向扩张得很慢,若是大举扩张,那便是朝廷的机会,此亦为阳谋,不愁他们不入彀!”

二人听了,也表赞成,沈君庸又细数了朝中众臣或升或降,或调或辞,并与叶、沈二人分析其中的政治信号,众人谈了半日,意犹未尽,此时已到午饭时分,张华清备得了饭,抱着小琼章进来,众人方才回到后堂。

沈、叶两家,父辈都出过高官,但平日居家简朴,只雇佣了一个老婆子,一个健仆做杂活而已,今日的美食都是张华清自己操办,因此她刚才没有进来,一人竭尽全力,也置办不得多么体面,而且宛君、君庸之父数年前去世,还没有完全出孝,因此桌上也不过是一味时新的西红柿炒蛋,一碟卤鸭,一碟樱桃肉,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熬咸鹅,一碟炒香干,一碗香菇炖鸡,一盘蒸螃蟹,又有三四碗拌青菜而已。

饶是如此,众人入座时也极口夸赞,张华清喜滋滋的,对沈宛君笑道,“宛姐,这可都是你爱吃的口味。”二人相视一笑,张华清一时侍奉沈老夫人,一时招呼沈曼君,倒是不搭理好容易还家的沈君庸,沈君庸也不搭理她。

沈家乃是大族,虽说自从君庸之父去世之后,兄弟便已经分炊,但今日光是孩子们算在一起便有八个,还有两对夫妇,并被张华清接来用饭的沈老夫人,十几个人吃这么一桌子菜,也算不上很丰盛,大人们的筷子都不怎么往肉碗里伸。反而由得孩子们争食,彼此相视而笑,引以为乐。沈老夫人更是笑道,“昭齐,你别老让你妹妹吃,你自己也吃,也吃。”

叶家几兄妹却偏偏最疼爱寄养在舅舅家的小妹琼章,叶昭齐非得将她抱在腿上,极其友爱,正拆螃蟹喂她吃,闻言笑道,“外婆,你便由得我吧,我瞧她吃,比我自己吃还香呢。”

琼章也赖在姐姐怀里,笑嘻嘻的,众人见了,益发欢笑。张华清拧了拧叶琼章的小鼻子,道,“你就娇罢,这个样子,我们可不带你出门玩耍啦。”

因就问起南下的事,沈君庸道,“接下来这段时日,买活军与朝廷彼此友好,行事也方便一些。我们要去接曼君,便该尽快上路,也好回来过年。”

沈老夫人听说沈宛君一家子也去,本是大为诧异,听说了其中的讲究,这才默然不语,张华清便劝婆婆也跟着一起去,横竖定制鞋垫所费不多。“船包了也是包了,还能少了您一张床板不成?”

这话倒是不假的,从吴江到云县,路费也不算是太贵,一旦包船了,均摊下来便更便宜,而且,报纸上说得是天花乱坠,又有已经去了那处的曼君写信回来,描绘着那处的种种奇景,众人不能不心动,再加上还有定做鞋垫这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乘着这阵子境况缓和,如此呼朋唤友,居然纠结了四五艘船,连尚没有缠足,便根本不用放足的小琼章等诸子女也都带上了,让他们去见见世面,择了个黄道吉日,头尾相衔,一道从吴江顺流而下,到了武林,又从武林坐海船直放云县,为沈曼君送了一大波政审分去了。看小说,630book。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