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帧也不多废话,指了指城门口的一口大缸,说道:“请各位地主老爷,将地契放到这里来,不要挤,排好队,一个一个的来,我保证不打死插队的!”
齐帧说话时,身后的将士们自动排成一个雁行阵,缓缓将城门口堵住了,而且一个个将箭扣在了弦上,以作威慑!
地主们战战兢兢的从怀里掏出了家里祖传的地契,鼓足勇气走上前来,来到缸边,哆嗦了半天,才终于是将手里的地契丢进了这口大缸,似乎是丢掉了自己的主心骨一般,所有的地主老爷们将地契丢进缸里之后都瞬间像是老了十岁不止,一个个都佝偻了腰,走路也从打着颤变成了拖着脚!
齐帧也不催促他们,悬在城门上的首级们就已经够叫这些地主们胆颤心惊了,齐帧没必要再打击他们。
几十位地主,竟花了半个时辰才缴完地契。然后齐帧身后便走出来几个军士,抬着几口大箱子来到缸边,那几口大箱子打开之后,里面竟全都是地契,这些,就是魏郡全部的现有土地的地契了,除了还有一部分被私藏起来的。
将箱子里的地契也丢进缸里之后,齐帧便下令开始行动了,只见两坛火油倒进了缸里,齐帧吹着了火折子,拿在手里,对着面前的所有人说道:“自古以来,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我齐帧便不信这个邪,我只相信,土地,是属于辛勤劳作,养活所有人的农民的!所以,从今天起,佃户们,你们种了多少地,就有多少地,再也不用向任何人交租子了!至于官府的公粮,官府会以一定的价格向你们购买,绝对不会叫你们亏了本!”
齐帧说完,便将手中的火折子扔进了大缸里,瞬间熊熊烈火便升腾了起来,将满缸的地契,化作漫天烟尘,带上天空,消失不见。
齐帧将火折子扔进大缸里的一瞬间,那边地主们忽然晕厥了一大片,齐帧心中冷笑,私藏了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了吧,这下看你们再怎么用你们藏的地契。
“将军大人,您,您说的是真的吗?”一个佃户鼓足勇气上前问道:“我们真的能拥有自己的土地了吗?”
“是的!”齐帧郑重的点头道:“你们为地主种多少地,种哪块地,那块地从此就是你们的。只要你们稍后到郡衙来办理一张新地契,就行了。从此任何人都不能强制性的买卖、换取、掠夺你们的土地!”
“老天爷啊,你终于是开眼啦!”那佃户忽然潸然泪下,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齐帧拜道:“青天大老爷,救苦救难的神仙老爷,我。。。。。。我。。。。。。”他身后的佃户们哗啦一声哭着跪倒一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佃户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了。
齐帧缓缓跪地道:“我不过是做了一件,别人早就应该做了的事情,大家不必如此,是你们养活了我们大家,我岂能受你们一拜?大家快请起,回去将这个消息告诉其他人,我在城东准备了饭菜,请大家来尝尝你们亲手种下、养活的东西吧!”
佃户们给齐帧磕了三个响头,然后便三三两两搀扶着站了起来,齐帧率众还了三个响头,佃户们便含着一泡眼泪的离开了。
齐帧起身之后,对着城门口的百姓们拱手说道:“还是像上次一样,我欲组建新衙门,欢迎大家推举有关人才前来应招,对了,城里如有贪官污吏此次没有肃清的,还请诸位乡亲们检举,若所查属实,抄没的财物衙门将与检举者平分,城中家贫的,在佃户们吃过之后,也可自行到城东就餐,请诸位相互转告。”
城中百姓自然一个个欢呼雀跃,地主没有了,贪官没有了,城里的牢房里满满当当全是地痞**了,时过一年,竟再次回到了当初美好的日子,简直叫人不敢相信。
城中死去的地主和贪官污吏们自然没人惦记他们,而没了地皮的地主们,也不过是秋后的蚂蚱,再也抖不起来了,齐帧的衙门很快就建立了起来,毕竟一年前上任过的人在这一年里还是指望再入齐帧的衙门的,虽然现在还是草台班子,但是齐帧倒觉得,经过一年的卸任之后,这些再上来的人们,对于这份工作更珍惜了。这是个好现象。
从地主家里抄出了大量的金钱和粮食,齐帧也不吝啬,直接就成立了一个机构,每月按时发放一定金额的金钱给鳏寡以及老人,粮食就留够军粮、官员口粮之后,发放了下去,保证城里的每家每户都能过一个美满的新年,当然齐帧也没忘记城外的农民,派了发粮队往四处派粮。魏郡全境很快就家家户户都有余粮了。
至于那些从齐帧他们到佃户们再到城中百姓们口水流了一地的五千余俘虏们,在得到齐帧的开多少地就有多少地的保证之后,饱餐一顿,嗷嗷叫着就加入了齐帧的垦荒军团。
齐帧在不能研发出超级粮种的情况下,也就只好选择大量开荒这种比较吃力的方法了,但是土地私有化之后,相信农民的耕作热情一定会高昂起来的,明年这时候,就能看到成果了。
解决完邺城的改制之后,齐帧现在又面临一个难题了,怎么保住这个根据地呢?要想守住这份基业,齐帧就必须掌握一支劲旅,自己手下八千骑兵那是没得说,但是就靠这八千人马,似乎很不靠谱啊,而王斌手下也就一万人,一万八千人想守住邺城,还是有些玄乎。
左思右想,齐帧还是决定要扩军,马匹自己现在暂时还没有,那就扩步卒,齐帧将王斌手下的编制提了一级,恢复他中郎将的风范,给了他三万人的上限,虽然不是中郎将的最高领军人数,但是好歹不是万人将校尉级了。
就在齐帧积极扩军,准备打出自己旗号的时候,一个突然的消息从广平传来,王浚挟六万大军,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