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由军备管理局统一规划产品,很可能出现思维僵化、官僚主义和行政命令至上等弊端。解决的办法是鼓励企业自主立项,并将优秀的项目申报,获取国家赞助。对于成功的项目,国家必须出企业风险投资多倍的高价购买产品权利,并在生产时,首先保证使用原设计公司的产能。产品交给其他制造公司生产时,原设计公司还能进行设计提成。
某些关键的部件,如飞机发动机,必须由专业厂家研究设计和制造,并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指标、性能价格比。对于这类关键部件,军方必须设立至少两个货源,以竞争的方式逼迫企业发展技术。
煤化石油的不足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尧明组织分成材料,通讯,空军,陆军,和海军等多个小组,听取了各种军备技术的汇报。
尧明首先参与的是材料技术小组,现在德国已经具备了用煤提炼石油和合成橡胶的材料技术。烽火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这两项技术是他最心爱的秘密。
德国的港口被英吉利海峡直接覆盖,其海洋贸易直接受英国制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国是一个缺乏石油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ldo;内陆国家&rdo;。德国是一个产煤的大国,在原时空,希特勒之所以敢于战争冒险,就是仗着这两项技术可以保证德国资源不枯竭。在场的所有人听了这两项技术后,都非常兴奋。其中胖子戈林最为高兴,因为这两项技术的研究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搞的。(其实都是从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买的)。
尧明问了很简单的一个数据,那就是这两项技术能替代的进口石油和进口橡胶的百分比。答案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第一,在场的人(包括烽火)都不知道德国每年具体进口了多少石油和橡胶。第二,这两项技术仅在实验室试用,秘密设置的生产基地刚刚启动,完全没有第一手生产数据。第三,由于保密的原因,整个计划竟然没有国家的正式资源和统计部门参加,研制单位也没有国家的需求数据。
尧明哭笑不得。烽火的纳粹党智囊团整体战略智力低下,只会耍些流氓无赖的小聪明。这也难怪,烽火自己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他纳粹党主要&ldo;党徒&rdo;的总体文化程度也并不高。也许历史学家们会责怪德国人民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ldo;无赖加赌徒&rdo;的领袖。然而尧明现在已经深深地知道了实际情况,是《凡尔赛合约》帮助德国选择了希特勒!希特勒耍赖、赌博、用尽心机和手段,才使得德国从完全不合理的《凡尔赛合约》中解脱出来,就像希特勒自己说的一样,换了其他领袖,根本作不到这一点!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多了,尧明还记得一个饱含辛酸的笑话:&ldo;所谓的革命者,就是连对生命都不知畏惧和尊重的人,这些人能有多少理智呢?&rdo;比起原时空的50年代中国的大炼钢铁和大跃进那些丝毫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完全荒唐无知的行为,现在希特勒犯的错误算是小多了。
这些弱点完全可以靠正常的国家职业团体的参与而弥补,但《凡尔赛合约》却规定了对德国的各种军事限制,所以根本不可能把这些事情放到桌面上去研究。当时,欧洲各种极端的意识形态流行,经常造成流血冲突,共产主义输出革命的威胁又迫在眉睫,但作为德国国家领导人,在策划自己国家安全的时候,却要作得像个小偷!即使希特勒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也会被这样的偷鸡摸狗的政治引诱出战争的冲动,何况他本身就是一个yy地想作&ldo;欧洲大帝&rdo;的狂妄之徒呢?
是希特勒选择了战争,还是战争选择了希特勒,看来还真是一个&ldo;鸡生蛋还是蛋生鸡&rdo;的问题。(作者说,&ldo;鸡生蛋还是蛋生鸡&rdo;的真正答案是时空穿越)。
最后马丁鲍曼迅速地给国家有关部门打了电话,要来了相应的数据。而两个兴冲冲地前来汇报的科学家则满头大汗地临时召集了该科研计划的相关人员,反复核算各种生产数据。
忙活了一个上午,经过了好几次漏洞百出的反复计算,总算搞出了一个比较有依据的数据。幸好该数据的结果还差强人意,合成石油最多只能替代70的现在原油进口。合成橡胶情况则很好,即经济,又能够完全替代橡胶进口。
这无疑是一个大的打击,合成石油的最高产量比烽火想象的能够支持两面作战消耗的量少很多,一旦发生战争,石油的需求量可能成多倍增长。也就是说,在战略上德国必须仔细地考虑石油来源。
身临其境,尧明终于解开关于原时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迷。那就是为什么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在大战初期一直没有下决心去寻找石油资源,直到后来才仓促地向北非进军中东油田和向苏联的进军高加索油田,原来他一直以为煤化石油可以支持战争。反过来,丘吉尔却一早就知道石油对德国的重要性,所以他在1941年就与苏联联合入侵了伊朗和伊拉克,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还曾经计划轰炸苏联的高加索油田。而斯大林也豪不犹豫地焚烧了在高加索地区被德军占领的部分油田。最后盟军空袭德国煤化合成石油基地,终于使第三帝国因缺油而完全丧失战斗能力,以至于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都只能停在机场等着被盟军摧毁。
在原时空,希特勒在和西线英国作战的同时,又在东线同时进攻斯大林领导的苏联,被军事分析家认为是战略上的最大失策。分析家们认为,造成这个失策的原因可能有:一希特勒盲目轻敌,苏联在入侵芬兰的战役中损失惨重,使得希特勒低估了苏军的实力。二希特勒认为即使德国不主动发动战争,斯大林也会发动战争,而东欧地势平坦,德国又将它视为囊中之物,德国不愿意战火发生在东欧,而希望战火发生在俄国境内。三希特勒盲目相信&ldo;闪电战&rdo;的突然性带来的优势,总希望&ldo;先下手为强&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