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子
裴高远问李非,马璘远在龟兹,目前还是势单力孤,只有五千火枪,若是吐蕃也像回纥那样,拿到足够的火器之后,会不会再次反水,若他们直接进犯剑南,火器营远在灵州,恐怕鞭长莫及。所以,用不用给马璘提供火铳、火炮这些强力火器。
李非当然不同意,这些强力火器一旦外流,势必对目前火器营的优势造成巨大威胁,不管是马璘还是异族,这些火器扩散出去对将来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目前买卖火枪只是为了补充府库,只要掌握了财源,就能加强对长安的控制,才能为自己争得更多的自由。至于吐蕃的威胁,李非并不以为然,认为至少在他们没拿到足够多的火枪之前,吐蕃应该不会擅动。
回纥这边吃了一次大亏之后,再也不敢对李非露出一丝不敬,葛勒可汗直接派出王族来灵州求见李非,再次商讨购买火枪事宜。原本以为李非因为牙突骨一事会断然拒绝,没想到李非完全不计前嫌直接答应,但提出了一个新的条件,火枪的价格翻倍。葛勒可汗自知理亏,也就无奈答应。
如此一来,不光火枪的需求增加,连同火药的销量也一起水涨船高。马璘尝到甜头以后,在龟兹也不甘寂寞,派出信使向周边大小的西域小国放出消息,说吐蕃已经拿到大唐的灭敌神器,不日将对他们进行征讨,并提供了一些火枪的样品,如此一来,原本丝茶商路全部变成了运送火器的专道。
因为暂时没有了吐蕃的威胁,马璘干脆直接坐镇庭州,来自西域的各路客商开始向庭州集结,而龟兹成了专门为吐蕃提供火器的场所。
两个月后,灵州第一次收到了来自马璘的收益,若全部以白银计,竟然超过了六十万两。并且马璘附信说,火枪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因为龟兹的富庶,周边大小的胡人部族酋长纷纷投奔,若是放开招纳,一年之内,整个安西四镇可拥兵十万,再加上火枪加持,根本不惧番邦犯境。
这正是李非想要的结果。
他给马璘回信,让他挑动西域诸国之间的矛盾,这样既可以削弱他们的国力,又可以增加火器的销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唐长治久安。
马璘收到李非得信件之后,不住赞叹李非得雄才大略,目光长远。对于李非得敬佩便又多加了几分。
长安也终于熬过了最为难捱的一个冬日,恰到春耕时节,肃宗当然知道内乱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但户部依然没有一文可取,各地的种仓也是空空如也,此前招安的那些叛军将领各自把持一地,对于皇命全是推脱之词,毫无一点诚意。这样拖着根本不是办法,一旦过了春耕时节,这一年恐怕比刚刚过去的冬日更加难熬。
此时,韦坚上书,说灵州刺史杜怀安说近段时间灵州收入剧增,虽然每个月的盐铁税赋都是略有增长,但比起灵州府库的收入根本不值一提,可以向李非张口索要资财。
肃宗心中极不舒服,甚至觉得有些屈辱。堂堂一个大唐国君,居然要三番两次的向一个自己的专使张口,却又不得不这么做,心中对李非得恨意又多了几分。
恨归恨,这种燃眉之急由不得犹豫,肃宗立即下旨,让灵州着力保住春耕,共赴国难。
李非早已料到长安会有此举,直接大手一挥,再次向长安提供牛羊两万只,白银一百万两,钱五百万贯。
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灵州竟然再次出手,还如此阔绰,几乎是以一城抵一国的实力。
关键是,李非对于肃宗的要求从不推辞,只要张口,必有回应,这就让此前对于李非得闲言碎语显的尤为可笑。满朝文武都不清楚灵州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李非现在如日中天,做事也丝毫不拖泥带水,有求必应,连肃宗都无法对其置喙。相对于其他那些节度使的百般推脱,天地之别。
裴高远有些不理解,问李非道:
“大哥这么大方,那圣上不是依然对你冷落吗?只需适当送一些做应急之用足矣!”
李非淡然一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