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微妙精深之处,揣摩透的都是人精,在官场上可谓无往不利。
前两题都比较偏,大多数考生集中在最后一道拼杀——永乐二年,周王向朝廷进献神兽驺虞一只,以大臣的身份写一份贺表。
贺表要华丽地拍马屁……永乐皇帝多么英明神武、得天独厚,所以天降神兽。
不擅长拍马屁的考生得哭。
选这道题,不如前面两题有分量、不容易脱颖而出。
徐时行犹豫再三,还是选择最有把握的第三题……会试求稳,名次不太重要,殿试再发力!
晏珣猜父亲会选第二道,他选择第一道。
提前押中题不是他的错啊!
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第二场的题目真的很经典,在浩瀚科举长河能拿出来做例子的那种。
出题之人,真让人佩服。
主考官袁炜望着一排排的号舍,神色严肃……这一场会试,他拿出毕生所学出题,让后世知道他不仅仅会拍马屁!
以往会试只重视第一场,他要三场并重、一场比一场难。
是龙是虫,真刀真枪比拼吧!
如此选拔出真才实学之人,将来这一科考生齐齐入阁,人们就得说袁炜慧眼识英雄!
这关系到他自己的一世英名,小阁老也好,其他人也罢……谁也别想搞破坏。
第二场考试的巡绰官很正常,没有在哪个考生的号舍前多停留。
三场考试的巡绰官都不同,尽可能防止作弊。
第二场考试结束,晏珣跟父亲都不说考题似曾相识。
人家不知道他们父子的机缘,会以为考官泄题,那不是冤枉?
晏珣心想,这一科的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以后都是高官,可见主考官袁炜眼光不错。
不要小瞧任何一个才华横溢的马屁精。
第三场策论果然比往常难,考生们不禁想,主考官是不是故意为难人?
北京国子监监生想起,考试前司业张居正提过会试要注重后场——
“除三场俱优外,如果后场博雅过人,即使前场稍未纯,考官亦当简拔,以示兼重之意;若后场空疏,不得因前场已取而浪收”。
可张司业不是主考官,能影响出题之人的想法?
还是说……这是上面的意思?
只擅长八股文的考生落下宽面条般的眼泪,这科是陪考,唯有期待下一科。
能把后两场地狱般难度题目做好的人,必定是高手中的高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