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李振华就驱车回了省城,回到了党校。
已经请假两天了。
毕竟赵虎承诺的开会研究不是马上就可以得到答复的事情,呆在栖霞没有意义,所以先回党校上课。
党校的生活依然单调,宿舍、饭堂、教室,三点一线。
不过由于李振华比较出名的关系,很多同学会主动跑来跟李振华探讨关于经济和改革的话题。
蔡和珅、黄海涛两个室友就不必说了,就连胡莱,这个曾经眼高于顶的所谓专业人士,也放下架子,时不时向李振华讨教。
经过饭局,他已经明白,李振华才是真正的理论家,实践家。
不过,李振华始终忧心忡忡,担心着张阿姨的上访问题。
这些微妙的表情没有逃过刘静的眼睛。
“什么情况,老同学,心不在焉的。”
一天,课间。走廊上。
刘静问道。
“有点烦恼。”李振华说道。
对于刘静,李振华一直都很信任,也愿意把心事和他说。
“嗯?你这么聪明的人也有烦恼?介不介意和我说说?”刘静笑道。
“还不是县里的事。你知道,我们地方不比你们省级机关,基层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很多,处理不好,就会挨批。”
“哦,老同学什么事挨批了?说来听听,说不定我乐意帮你出出主意。”刘静说道。
李振华想想也是,多个人出主意总比一个人闷着头想要好。
于是把张姨上访的事情说了出来。
“各地上访的事我也有耳闻。”刘静说道,“其实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实际上如果一个国家法律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全没有必要上访。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国外是没有上访机构和上访一说的。被害者受到侵害,都是诉诸司法解决。”
“我们不是特殊国情吗。”李振华说道,“我们不具备那样的条件,只能在现在的环境下开展工作。上访恐怕一定会存在。可是我总觉得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恶性循环?”
“不错。因为司法途径解决不了,所以上访。因为上访可以解决问题,所以不想司法。这样下去,上访越越来越多,法律的公信力就越来越弱,这和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
“你的意思,是要取消上访制度?”
“也不是取消。事情又回到我们的国情。在这个国情之下,如果没有上访制度,一旦有权势群体损害弱势群体利益,弱势群体根本没有地方伸张。”
刘静:“可以诉诸法律啊!”
“如果法律公平,就没必要上访了。”李振华叹了口气。“法律公平的基础,在于双方地位平等。一旦有一方处于优势地位,法律就会有意无意向优势的一方倾斜。严重的,甚至会向弱势的一方关闭法律的大门。
历史上的冤假错案,不就是这样产生的么?如果没有上访制度,真不知道这些弱势群体谁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正因为有了上访这个特殊的安排,广大的中下层人们才有翻盘的机会,沉冤得雪。李树斌他们就是如此。”
“的确也是这个道理。可是正如你所说,上访得多了,谁还相信法律?就算判决是公正的,有的人一旦判决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也会上访。法律的严肃性受到怀疑和冲击,长此以往,法将不法。”
“所以,我觉得很为难。好像一个死结,怎么也解不开。”
“所以,我们只能完善我们的法律。法律完善了,没有那么多的空子可钻,上访自然就少了。”
“是么?”李振华苦笑,“据我了解,群众的上访事情,从来不是多么复杂的问题,相反,都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解决。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了太多非法律因素的干扰,导致问题无法解决。这才是上访屡屡发生的原因。
像这次张姨的上访的,如果案件清晰,没有疑问,张姨会坚持上访吗?不会!”
刘静:“你的意思是有关部门或者有关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