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9?11&rdo;后世界新闻传媒的走向
dangillor
对于那些想在网上淘金的人来说,日子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好过。我所居住的硅谷堆满了dot公司的&ldo;尸体&rdo;。我个人认为,随着风险投资的加剧,网络经济的泡沫早晚会破灭。
dangillor,是美国网络新闻学的创始人,首屈一指的科技专栏作家,著名科技新闻记者。是享有盛誉的美国硅谷《sanjose信使报》记者,香港大学传媒中心客座教授。他首创了&ldo;网络日记&rdo;的报道形式,这一形式&ldo;揭开了记者职业的面纱&rdo;。一家媒体在评论他时说:&ldo;dangillor是第一个写作网络日记,并发表在报纸网站上的主流媒体记者。&rdo;他自己说:&ldo;虽然我的网上读者远远少于我的报纸读者,但是,我能够从网上听到他们的声音。&rdo;在他的指导下,香港大学新闻学系的学生们都开始制作个人网络日记。
李希光教授:今晚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享有盛誉的美国硅谷《sanjose信使报》专栏作家dangillor先生为大家做演讲。在他开始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作为一个记者,他所能达到的最成功的境界是什么?(学生:当作家。)什么样的作家呢?对,一个是专栏作家,一个是记实文学作家。dangillor就是一位专栏作家,另一位记实文学作家的代表是guytalease。我们把当代两位达到最高境界的新闻记者请到我们清华大学来。第二个问题:作为新闻记者,最难采写的新闻是什么?对,是科技新闻。如果你把科技新闻写得大家都爱看了,那么你的新闻业务水平就达到顶峰了,新闻学就学到家了。今天我们就请到了这样一位高手――dangillor先生。gillor先生同时还是香港大学传媒中心的客座教授,是美国网络新闻学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一个专栏作家,他非常具有批判精神。他对于微软的批评在美国是出了名的。《sanjose信使报》是一家很好的报纸。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全国性的大报不同,经常和主流唱对台戏。今天,dangillor教授为我们做的演讲主题是&ldo;&lso;911&rso;后世界新闻传媒的走向&rdo;。下面我们就请dangillor教授为我们发表演讲。
dangillor:谢谢李教授。我十分荣幸今天能够来到这所中国第一流的大学做演讲。很抱歉,我无法用你们的语言和你们交流。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ldo;911&rdo;事件后,科学技术与世界新闻传媒界发生的变化。我讲话的重点将主要放在数字时代媒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上。其中有我个人的体会,也有他人的见解。我的讲座将分为两部分:第一,受众阅听新闻习惯的改变;第二,记者采集新闻方式的变化。在我正式演讲之前,我先要提醒在座的每一个人:我来自硅谷,一个科学技术一统天下的地方,科技的力量就像这幅曲线图。每天,科技以几何数幂的速度在成倍地发展着。它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计算机微型处理器的进步,人们将智力因素融入每一件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东西。其次是储存技术的突飞猛进。ib研制的硬币大小的存储器可容纳一个g的信息。到了明年,它的储存量将翻番。这意味着我们所触及的任何东西不仅被赋予了人工智能,同时也被记忆下来。这一切又为迅速提升全球网络的链接速度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这种巨大的影响同样会波及到媒体,它改变着我们制作新闻的方式,以及受众接收新闻的习惯。
一年前,我在香港大学教书的时候,正值美国总统大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关键时刻。我当时工作的地方无法收看英文频道,所以我登陆了n的网站,并通过它的音频服务,下载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我十分确信自己所获得的新闻信息与在美国当地收看电视转播的人们所获得的一样全面和可信。我感到,自己和像自己一样借助网络&ldo;消费&rdo;新闻的人们正在被这一强大的新技术所改变着。n和国家公共广播公司没有想到我会把他们二者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总统大选过去十个月后,就到了2001年的9月11日。我们来看一看美国的传统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这起突发事件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正在南非旅行。没法看电视,我就访问了《纽约时报》的网站。大多数美国人和世界许多其他地方的人收看了电视转播。电视以它自身的优势在第一时间向世人展示了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貌。第二天,众多报纸,包括我自己的报纸,发表了整版的专刊,提供了许多详尽的背景资料。人们继而转向报纸,希望从中获取更多详细的信息。
不同媒体的趋同和聚合时代正在来临。正像我本人所经历的那样,网络与传统媒体珠联璧合,为受众提供广阔的信息接收空间。在传统媒体里有&ldo;把关人&rdo;,而在网络媒体中,&ldo;把关人&rdo;的角色被淡化了。&ldo;911&rdo;事件后,人们上网阅读新闻,但是大量新闻并不是专业记者所采写的。现在向大家展示的&ldo;网络日记&rdo;是由硅谷的一位软件工程师制作的。这个网页的主要内容是与&ldo;911&rdo;事件的相关信息的链接。与此同时,我身边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发生在电子邮件组上。有一位宾州大学电子传播系的教授给全世界两万多人发邮件,其中包括了几乎所有在科技传播领域里有影响力的人物。&ldo;911&rdo;事件发生后的十多天中,这位教授为我发来的邮件里所提供的新闻背景和价值观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我把这些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编入我自己的文章中去。在我的邮件组中有来自曼哈顿的朋友,他为我发来飞机撞击世贸双塔那一瞬间拍摄下的照片。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的网友,告诉我她的国家的人们在得知恐怖事件发生后的反应及感受。她说,她的同胞们十分同情美国人民,同时他们也非常担心美国政府会采取一些举动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我相信,这些来自别国的声音对美国非常重要。
不久以后,一个居住在旧金山的阿富汗人给一个记者发去一封邮件,这个记者随后把他的信发布在互联网上。这封邮件的力量不可小视,它给了许多美国人当头一棒,迫使他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场&ldo;反恐怖主义战争&rdo;。信上是这么说的:&ldo;美国人不可能把阿富汗炸回石器时代,但他们有本事发动一场新千年世界大战,而这正是本?拉登想要的。&rdo;邮件被贴到网上两三天后,这个阿富汗人成了美国电视节目争相报道的红人。
一家专门从事网络新闻调查的机构近日就&ldo;911&rdo;事件的网上报道发布了一项统计结果:23以上的人从网上获知有关事件的消息;13的人在聊天室或其它在线论坛上发表意见;34以上的人用电子邮件收发有关袭击事件的消息。一位美国作家一语中的,他说:&ldo;第一次,全世界的人们在谈论同一件事,为在灾难中遭受痛苦的无辜人们同悲伤,同落泪。&rdo;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制作新闻的人,其中就包括你们。终有一天,数字互联网会网罗所有人所有事。数字技术赋予了我们记者无穷的力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工作。然而对于那些想在网上淘金的人来说,日子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好过。我所居住的硅谷堆满了dot公司的&ldo;尸体&rdo;。我个人认为,随着风险投资的加剧,网络经济的泡沫早晚会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