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台儿庄战役陕西兵 > 第47章(第1页)

第47章(第1页)

在此后的十来天内,我军又对朱陈发动过多次进攻,虽然使敌无法越雷池半步,但我疲劳之师也久攻未果。

朱陈之役激战犹酣之际,临(临沂)台(台儿庄)公路上的向城烽烟又起。

向城是日军后方补给线上的重镇。自3月底坂本支队南下台儿庄之后,日军一直派有守备队在这里驻守。4月3日,张自忠接到李宗仁&ldo;破坏敌之交通,截断敌之补给&rdo;的命令,即派部前往包围攻击,一度使敌陷于危殆。但4月11日,到达义堂集的日军第四十一联队派出林田支队(以第一大队为基干)向向城增援。于是向城战局又趋紧张。张自忠派骑兵第十三旅第一、三两团前往截击,与步炮联合之敌六七百人遭遇于薛南。一番厮杀后,敌招架不住,朝将相台、贾庄方向逃去。

但敌并不甘心,13日晨,以步兵500名,骑兵百余、重炮4门、三轮摩托车五六十辆的更大规模,由北面卷土重来,向大中村开进。张自忠又立即派骑兵第十三旅第二团赶赴大中村一带迎击敌人。该敌大有志在增援向城之势,接二连三地向我发起突击。我骑兵团更是具有老夫在此,莫轻言过关的气势,于是一场恶战在所难免。激战中,双方都有相当伤亡。午后,我骑兵团终将大秦庄一带高地占领,将敌南下向城之路阻断。同时,第二十军团的骑兵团也将肖陵、东作一带高地、第七十七团高营将将相台一带高地占领,与大秦庄高地相拱卫。

14日晨,敌林田支队动用了所有火炮,向我阵地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势。我截击部队严守阵地,分毫不让,战斗呈胶着状态,持续竟日,敌终因火力优势渐占上风,趁我截击部队不及抵抗之际,越过大中村,与向城之敌取得联系并给予了补给。在完成了增援补给任务之后,林田支队于次日以7辆装甲车开道,冲破我军对向城的包围,朝东北方向义堂集窜去。张自忠立即派骑兵第十三旅赶赴敌退路上截击,双方遭遇于芦家湖附近。第十三旅前堵后截,敌腹背受创,扔下几十具尸体往北逃遁。第十三旅将敌10辆给养车俱焚毁。

战至4月中旬,整个战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台儿庄战役已经胜利结束,日军受挫后决心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4月7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攻击徐州的作战命令,企图将徐州地区的我军主力全部歼灭。作为徐州战役前的准备,华北日军又重新调整部署,集结部队,组织发动鲁南地区扫灭战。4月14日,第五师团的国崎第九旅团和长野第四十一联队、栗饭原第四十二联队都已经集结到义堂集地区,临时配属第十师团的坂本支队也由峄县西进,4月19日进入向城。临沂战场上呈现出严重敌强我弱的态势。

4月14日,板垣下达命令:

国崎支队长应立即对沂州(即临沂)附近之敌开始行动,最迟到19日晨须占领并确保该地,然后准备向向城前进。

从16日开始,国崎支队对我临沂外围阵地发起攻击。张自忠率领第五十九军及所有援军浴血奋战,拼力抵抗。但敌攻势不减,援军不绝。阻敌3日后,终因连续苦战,孤军困斗,大岭、小岭、西钦宿、水电、林庄等阵地相继失守。19日上午10时30分,敌机用重磅炸弹炸塌了临沂西门的城墙,敌军由此缺口突入城内,使第四十军守北关部队受敌夹击,即撤入城,庞炳勋将守备沂河以东阵地的第二三三团亦飞调入城,由第一一七旅旅长李运通指挥以上两团及军属特务营。但各该部苦战两月,伤亡惨重,战斗力甚微,虽奋勇堵击,而竟被敌占城内北半部及北关西关,并迫攻东关向我守城部队包围。守城部队奋勇抵抗,巷战肉搏,激战中,计伤营长一人,阵亡连长三人及以下官兵600余,约占守城部队十分之六七。庞炳勋奉司令长官电话,令守城部队向城外撤退。夜间12时以后,全部守城部队皆由东门撤出。临沂终于在强敌攻击之下失守。

此期间,蒋介石给张、庞二军打来电报(皓申令一元):

两军苦战逾月,迭奏肤功,以战机切迫,未能调回休养补充,至为轸念,仰即转谕慰劳,并体念时艰,以最后之努力,完成两军光荣之战绩为要。1

4月20日,第五十九军奉第五战区长官电令,以台潍公路为中心,分别对敌游击、截击;21日,第五战区续命第四十军开赴郯城整顿,第五十九军即转峰对口、黄店一带,对敌游击;22日,第五十九军复奉第五战区长官令,转向长城、四户镇方面,保持重点于右翼,夹击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当面之敌。接令后,各部分别向新防地转移。至此,持续近两月之久的临沂战役终告结束。

三战临沂虽然以临沂失守而告终结,但它的重大意义不可抹煞。此期间正值台儿庄决战,张、庞两军据守临沂,牵制了日军第五师团的兵力,阻截了日军的补给与增援,对于保证台儿庄决战的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第五战区参谋长徐祖诒所说:临沂守军&ldo;前后支持50日之久,俾由台儿庄北上之我军不感侧背之威胁,完成包围敌于附近山地之企图,实徐州会战中最为重要之关键也。&rdo;2至于临沂失守,从整个中日战争的战略全局和徐州战场上的力量对比来看,就如同徐州也最终不守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台儿庄初期保卫战

台儿庄是山东省枣庄市的一个直辖区,是鲁南的重镇。历史上,台儿庄始建于汉代。台儿庄四面环水,先人筑台避水,以台地名村。《明史》称&ldo;台庄&rdo;、&ldo;台家庄&rdo;。明正德年间称&ldo;台家庄集&rdo;。崇祯十二年(1369年)始称&ldo;台儿庄&rdo;。台儿庄于明洪武二年(1399年)划属峄县,沿至民国。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京杭大运河改道,由济宁经微山湖向东沿台儿庄南下,南北漕运迅速发展,台儿庄很快成为峄县巨镇,境围百余里,人口数十万,庄内达数万。《峄县志》载称:&ldo;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驮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lso;天下第一庄&rso;。&rdo;民国时期,台儿庄地处鲁南与苏北交界处,津浦线以东,陇海线以北,有临(城)枣(庄)赵(墩)铁路支线,潍(坊)徐(州)公路及大运河经过,人口万余,居民3000户以上。台儿庄城墙高筑,房屋多为石砌,东西25公里,南北15公里,街巷12条,东西南北及东南、西北门6座,大碉堡楼9座,小碉堡楼70余座,防守严密,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台儿庄距徐州以北60公里,为鲁南之门户,徐州之屏障。在军事上,台儿庄与徐州有唇亡齿寒之关系。台儿庄初期保卫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