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台儿庄视频战役 > 第18章(第1页)

第18章(第1页)

此时,廖磊第二十一集团军已到达合肥、舒城、八斗岭、下塘集之线,使我方在安徽境内力量更加雄厚。

在我五十九军的正面进攻及淮河南岸诸军神出鬼没的游击战袭击下,日军腹背受敌,各处兵力皆为我军牵制,不能相互照应,沿津浦线北上已不可能,后路又有被我随时切断的可能,于是不得不全部退至淮河南岸,沿邵伯、天长、盱眙、临淮关、怀远、三十里铺之线与淮河北岸我军形成对峙。

南线日军被迫停止进攻后,日军统帅部命令津浦线北端的板垣、矶谷师团加强攻势,于3月10日到达临城,向临沂猛攻,守军庞炳勋部伤亡极大,连电告急。为增强北线力量,第五战区即令张自忠第五十九军从宿县紧急驰援临沂,淮河北岸阵地仍交于学忠防守。张部于当日即移交淮北防务,而后发扬连续作战精神,马不停蹄赶赴临城参加临沂保卫战。其后,南路日军第十三师团因遭受五十一军之痛击,又顾忌其侧后威胁,无力再发动新的攻势,始终保持与我军隔河对峙状态直至当年5月。至此,日军南路突击,打通津浦线的计划宣告破产。

两淮豪杰起田间

在津浦线南段的对日作战中,淮南民众包括红枪会等民间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池淮阻击战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给徐海地区的抗战写下了英勇的一页。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将全省一分为三,世称&ldo;三皖&rdo;。其南部地区文风素盛,所谓&ldo;桐城派&rdo;即出于此。而皖北地区,特别是夹淮两岸,则民气强悍。清末以来,安徽地区战乱不止,当地民众在饱尝战祸的同时也经历了血与火的锻炼。与太平天国同时的捻军起义,即以皖北为其策源地;李鸿章以两淮子弟为基础组建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一起,成为清王朝&ldo;同治中兴&rdo;的支柱;袁世凯、段祺瑞编练新军,又继淮军之后,巩固了淮系军人在北洋军阀中的地位。进入民国,军阀连年混战,两淮地区兵匪为患,大量武器散落民间,士绅乡民纷纷组织自卫。民间尚武的精神,人民反抗的传统,士绅自卫自保的经验,这一切都为江淮民众奋起反抗日军的蹂躏奠定了基础。

然而,更重要的是时代的条件。

抗日战争的隆隆炮声震撼着古老中国的大地,时代的轩然巨波冲击着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给风气保守、闭塞的安徽带来了新的气象。1938年1月25日,国民政府任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2月中旬,李氏在六安宣誓就职,上任之初李宗仁就采取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他宣布&ldo;来安徽的目的,在发动安徽省民众的力量,来保卫安徽,保卫中华民族,以达到抗战最后胜利的目的。&rdo;他认为要发动民众就&ldo;必须政治清明,秩序安定&rdo;,&ldo;深信只要民众没有愤怒不平之气,社会没有杌陧不安之象,大家一定会自动起来为国效命的。&rdo;他承认&ldo;这个目的不是一时所能达到&rdo;,但他提出: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不守纪律的武装部队,以及土匪流氓等,必须立即严加惩处。并以省政府的名义,明令禁止虐待应征壮丁、擅加捆缚殴打;妄征民财;拉夫以及以征兵征夫敛财肥己等四种当时扰民最甚的现象。1同时还邀请皖省著名的开明士绅光明甫和全国救亡运动的知名人士章乃器等参加省政府工作,又大批训练安徽青年以充实地方行政机构。省政府所在地六安集中了一批各界的优秀人才,大街小巷活跃着抗日宣传积极分子的身影,&ldo;青年人可以随便到省政府见主席见委员,可以随便给主席去信,而主席必定有答复。&rdo;2

以李宗仁为首的安徽省政府对于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武装,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提出&ldo;政治与军事打成一片&rdo;,&ldo;军队与民众打成一片&rdo;的口号,积极发动民众开展游击战争,以配合军队作战。为了推动安徽的民众动员工作,李宗仁将久已成立、有名无实的安徽省动员委员会加以改组,以章乃器为秘书主任,主持会务,下属各部也都配以地方正直人士。对各级地方政府也作了若干调整,任用了一批有识之士,以适应抗战的需要。如霍邱县的于立东先生与李本无一面之交,因其对家乡的抗战形势和施政利弊有透彻的了解,而被李宗仁当即任命为该县县长。3

上述的开明作风和符合民心的措施,使积郁多年的安徽民气稍稍得以舒展,各方面的工作开始出现起色,为皖省的民众动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诚然,这一切仅仅是开始,但却是一个宝贵的、充满希望的开始。《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的报道中兴奋地宣布:&ldo;安徽政治在好转中&rdo;!热情地称之为&ldo;以六安为中心的新局面&rdo;。1

皖北淮南的一般农民都有着淳朴而保守的性格,困苦的生活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外界的事他们所知甚少。抗日战争爆发之时,他们并不理解日本侵略对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不明白&ldo;亡国奴&rdo;的真实含义,不懂得眼前发生的这场战争与他们的切身关系。随着日军的铁蹄踏上津浦沿线和淮河两岸,所到之处,烧杀奸淫,农民的房屋田园顿时化为灰烬,壮丁被抓走,妻女被侮辱,老弱被残杀,耕牛被抢去,民族的空前浩劫降临在每个人的头上。残酷的事实教育了人们:在敌人的刺刀面前,所有的中国人都面临着同样的命运,不是斗争就是灭亡!民众自发地团结、组织起来,拿起原始的大刀长矛,主动地配合抗日军队,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妻子儿女,为了替死去的父老乡亲报仇,在淮河两岸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