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创新,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是这样。北欧国家之所以高度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可是你们国家就在欧洲,可以很好地利用欧洲的研发、创新环境,引进创新机制,发展本国经济。”
“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办到的事情。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引进人才需要大量资金。比如我们从德国引进创新人才,我们就得给人家支付高额的研究经费和薪水,可是我们目前没有资金支付。我们主要还得靠本国的科学技术人才发展经济,但他们目前的研究、创新水平还不高,无法与西欧国家竞争。”
“斯洛文尼亚人的特点是什么?”
“斯洛文尼亚人民勤奋耐劳,踏实肯干,精打细算,家庭观念很强;在与人的交往中彬彬有礼,但是不善言辞。斯洛文尼亚人的消费欲望不是很强,但他们对葡萄酒情有独钟,非常喜欢喝葡萄酒。”
教授的一席话,让梁晓秀对斯洛文尼亚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她发现这座城市表面看来很普通,很一般,但却蕴含着文化底蕴,充满了文化的魅力。它没有像罗马城那么多震撼人心的文物古迹古,也没有巴黎那种豪华壮丽的建筑和街道,但是它的精巧,它的文化,它的幽静,它的妩媚却令她心动,令她向往。这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城市,因为不浮华,不喧嚣;这是一座朴实无华的城市,因为不张扬,不媚俗。
她认为我这座小城舒适而美丽。一连三天,她在市区内转,看遍了城市有名气的景观。
她有了感想,便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卢布尔雅那:欧洲最幽静的城市。
卢布尔雅那虽然不是欧洲名城,但依我看它是欧洲最有味道、最安静、最优美的一座城市。这座精致的小城市人口只有30万;城市布局整齐、雅致;街道安静,一片和平安详的景象。第一次到卢布尔雅那,我真没有想到在巴尔干地区还有一座如此安详、幽静、精巧的城市。在首都大街上漫步,环顾四周,一片安详,让人感到温馨,温暖。街道上行人很少,绿树成荫,没有浮躁,没有喧闹。这样一座幽静的城市在欧洲上哪里去找呢?这真是一座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城市。联合国把北欧国家列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无疑是正确的;但我认为联合国漏掉了一个国家: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的经济虽然不如北欧发达,国民收入也不如北欧多,但斯洛文尼亚人具有北欧人平和的心态,而他们的城市建筑、文化艺术的普及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北欧相比,并逊色。
卢布尔雅那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北部萨瓦河上游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城市周围是大片的森林,湖泊,草原;城市上空是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城市里一幢幢精巧别致的建筑物具有浓郁的斯洛文尼亚特色,而城内悠然自得的市民更让人感到亲切可爱。
卢布尔雅那是一座文化之城,大学、科学院、博物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布满全城。1595年创办的卢布尔雅那大学是斯洛文尼亚最著名的大学,上万名学生每天在这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大学读书,学习,吸取知识。卢布尔雅那的大学生占全城人口的十分之一,故有“大学城”之美誉。在街头,在车站,在咖啡馆,到处都能看到大学生手捧书本读书的景象。斯洛文尼亚人热爱读书,热爱艺术,热爱文化,整座城市都泡在书的海洋里,在浓浓的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变得越发沉静而迷人。著名的斯洛文尼亚艺术科学学院,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画廊都是在斯洛文尼亚享有盛名的文化机构,每天到这些地方读书,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市内还有三所美术学院,美术学生在市内广场和街头的写生为城市增添了浓浓的艺术氛围。
卢布尔雅那是一座特别适合于散步的城市。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漫步,看着路边的小咖啡馆,小教堂,图书馆,行人,你会感觉到一切都那么安静,那么和谐,那么自然。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此。当走累时,找一个街边的小咖啡馆坐下来,一边喝咖啡,一边观赏街景,你会发现这座城市表面看来很普通,很一般,但却蕴含着文化底蕴,充满了文化的魅力,让你不敢小瞧它。它没有像罗马城那么多震撼人心的文物古迹古,也没有巴黎那种豪华壮丽的建筑和街道,但是它的精巧,它的文化,它的幽静,它的妩媚却令人心动,令人向往。这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城市,因为不浮华,不喧嚣;这是一座朴实无华的城市,因为不张扬,不媚俗。当今世界,物质的极大丰富是许多人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使人变得浮躁,变得贪婪,变得投机;而卢布尔雅那则抵消了这一切。这是我推崇这座城市的主要原因。
斯洛文尼亚的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森林、海滨、湖泊、高山、溶洞等迷人的自然景观一应俱全。走出卢布尔雅那,人们能看到一片片翠绿的牧场交织着一条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在小路不远处一个又一个恬静的村庄散落在大地上,风景如画,十分可爱。这些小村庄里的人们打理农作物的身影和教堂传出的钟声,构成了一幅田园诗般的画面。
这个美丽、精巧的小国家拥有一切自然环境:高山、海滨、湖泊、平原、森林、草原。200万人口在这块儿土地上繁衍,生活,工作,保护着这片绿色的土地。
斯洛文尼亚,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她的写作越来越顺,她充满了信心,感觉到她正在收获写作带来的果实。她把稿子传真给德国出版商亨特尔特。
三天后,她的文章就见了报,而且英国《泰晤士报》还转载了她那篇文章。亨特尔特还告诉她一个好消息:她的文章在《泰晤士报》发表的第二天,报纸就接到斯洛文尼亚旅游局的一个电话,说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他们询问文章的作者,希望与作者联系。梁晓秀把酒店的电话给了亨特尔特,欢迎旅游局的人随时来拜访。
第二天上午,两个斯洛文尼亚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敲响了梁晓秀房间的门。
一位叫劳伦斯的官员说:“梁小姐,你写的关于斯洛文尼亚的文章,我们都阅读了。我们认为你写得非常好,我们向你表示真诚的感谢。《泰晤士报》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报,你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许多游客的热烈反响,他们表示要来斯洛文尼亚旅游观光。你也许知道,斯洛文尼亚的旅游产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希望与你保持联系,希望还能看到你的文章。我们再一次向你表示感谢。如果你不介意,我们向你推荐两个景点。”
梁晓秀很感兴趣,问他们那两个是什么景点。
他们说,他们可以带她去参观那两个景点,她欣然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