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华初到来龙粮管所后又在来龙集头摆花生摊子,有一些四十岁以上的社员过去见过张英华,在集头张英华的花生摊子周围左一拨,右一拨,指指戳戳:&ldo;那摆花生的摊的大汉子老头不是杀人不眨眼的张烧包吗&rdo;张英华也不在乎,任社员们议论去吧。张炮包摆花生摊子,也不是一天两天,天天在那摆,赶集的社员也就慢慢习惯了。
上海的费瑞芳除上班和照看在大学里读书的女儿外,无时无刻不挂念远在苏北老家的老头子张英华,有时晚上做恶梦,梦见老头子被造反派活活打死了。她多么想回苏北老家年看看老头子,可班不能停。老头子工资自下放苏北老家,工资就停发了,一切待遇都没有了,她要上班挣工资,寄些给老头子,家庭还要过日子。时间难挨,亲人不能相见,费瑞芳找人托关系,找门路想把老头子张英华转回上海,可上海市委由四人帮爪牙把持,老干部都被dd,她实在找不到把老头子弄回上海的路子。她想老头子,可只能在晚上梦里相见。
文化革命中后期,一部分有远见的领导已经看到了文化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看清了&ldo;四人帮&rdo;及其党羽dd一切,以便篡党夺权的险恶用心。要听任他们之流再这样搞下去,将会亡党亡国。在周恩来、叶剑英的倡议下,由毛泽东主席允许,邓小平复出工作,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邓小平复出后着手对工业、铁路交通、党、政、军进行整顿,解放了一些在农村牛棚里、在厂矿企业里的老干部,老同志,恢复他们的工作。在上海家中的费瑞芳看到希望,就找刚刚恢复工作的老同志,请他们活动活动,把老头子从苏北老家转回上海,在老同志的努力下,张英华得以回到上海钢铁厂接受改造,但只能发给少量的生活费,不发工资。费瑞芳满足了,老头子终于又能回到上海,回到自己身边了,破碎的家也已完整如初。
七六年十月,祸国殃民的&ldo;四人帮&rdo;反党集团被粉碎。dd&ldo;四人帮&rdo;,人民喜洋洋,中国大地复苏了,一派喜气洋洋,处处春潮澎湃。邓小平在被&ldo;四人帮&rdo;短暂dd后,随着&ldo;四人帮&rdo;的倒台,又重新进入中央领导层,全国无数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被&ldo;四人帮&rdo;迫害致死的老帅、老将们平反了,恢复了名誉,还活着的又被党中央、国务院安排在领导岗位。老领导们重新走向领导岗位,使暮年的张英华感到春天来临了,在老伴费瑞芳的反复劝说下,张英华写了一封长信给中央有关部门,就自己的历史问题、革命经历作了说明,由于张英会自身犯过错误,且历史经历比较复杂,所以直到一九八三年十月,在中央工作的老将直接干预下,张英华得以平反,彻底恢复名誉。补发所有停发工资,享受正师级待遇。在中央工作的原华野老将谭政委通过上海市委转交给张英华一封信,信中说:&ldo;张英华同志,我代表党对你长期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向你表示致歉,你记得否,我曾经通过电台给你拍发过一首明世宗皇帝朱厚熜《送毛伯温》的一首诗,诗中最后两句是:太平待诏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这战袍虽然解得迟了些,但人活在世上,始终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希望你为党的事业继续发挥余热,这就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rdo;
张英华手持老领导的来信,心潮起伏,激动不已。
正文第四十章(e)
书香屋更新时间:2011-2-131:20:04本章字数:2503
张英华手持老领导的来信,心潮起伏,激动不已。
此时张英华已经七十多岁了,在上海军分区担任顾问。一年后,他觉得自己年龄已高,不能再为党继续工作了。按规定办了离休手续,正式离休。
在宿迁县城这座苏北小城里,人们依旧工作着、生活着,过去的岁月已经成了过眼烟云。周桂昆依然是宿迁船闸党书记;张东奎还在县工业部门工作;周桂林不再干大队书记了,年龄大了,让位给年富力强的人干吧。在家中帮老伴带带孙子,孙子能走路了,周桂林又清闲了,儿女们怕父亲闲出病来,从集市上买回几只羊,让老头放羊。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家家户户忙起了各家的责任田,人民公社改回了乡,生产大队改回了村,生产小队改回了组。村里的党支部虽有支部书记,但党的力量在农村基屋似乎没有从前坚强了。当起老羊倌的周桂林,赶着羊群有时特别到村部‐‐原来的生产大队部附近转转。集体经济无人过问了,村部周围的榨油坊、豆腐坊的大门被生锈的铁锁紧紧锁住。周桂林推开门缝,朝屋里望去,机器上、工具上沾满了厚厚的灰尘,屋顶上、拐角处到处都是蜘蛛网,老鼠叽叽喳喳地屋里乱跑乱叫。周桂林反背着握着羊鞭的双手,摇头叹息:&ldo;团结就是力量啊,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rdo;
我国与日本、美国都已建交,住在县城的周桂昆看见年轻人手提日本卡式三洋收录机在小城街道上得意散步,收录机里放出港台歌曲。他非常生气:小日本杀害多少中国人,我们却买日本货,国家的钱都让小日本给赚去了。小日本就不是好东西,以前是军事侵略,现在变成经济侵略。他看不惯。他们这些老人必竟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他们亲眼看见日本鬼子惨杀中国人的场面,老年人的思想不适应时代潮流,时代能理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