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年春,赵云走马上任豫州,成了临时最高长官,负责一切豫州事物。
第071章改革
更新时间2008-12-2323:14:17字数:3647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黄巾四起,其原因便是连年的饥荒,以及随之而来有灭顶之灾的数场大瘟疫。赵云回到豫州,见了玉容,首先想到的便是这灾后重建的问题。
放眼如今豫州,情况简直是糟糕到了极点,本就是流年不利,天下大旱,各治所居民生产欠收,再加上兵祸连年,整个地方便到处一片萧条,民不聊生了。
赵云俨然已经在刘备面前夸下海口,言明自己和玉容可以治理好整个豫州。而要想让豫州经济复苏,这首先就要从事内政改革。
赵云心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便是兴修水利。这是一项大的举措,更是有利民生,也贴切实际,基本上反应了下层穷苦人民的愿望。而,兴修水利,缺的便是物力及人力。
人力方面倒不是什么问题,整个豫州有将近四万士兵,如今无仗可打,可以抽调出多数人员参与水利的修建工程。另外,也可以号召全豫州的穷苦百姓,自发前来帮助修建。当然,赵云也担心如果强行拉壮丁逼迫百姓去挖河道的话,怕是百姓不理解,若反倒是惹起民怨来,那就麻烦了。所以,号召他们才是最可行的。如此,这就要求能找出一些有声望的人出面说话,发动群众。
而这物力方面,说实话,赵云和玉容可都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主啊。这种事情呢,麻烦,赵云是最怕的了,而这方面,恰好是关键。豫州如今是刘备的,税收的银子自然都能落到刘备的手里,而刘备全权把豫州事物交给赵云和玉容来办,所以自然所有豫州的钱财都归他们支配了。可是,谁都能猜得到,如今的豫州可不比当初和平时期,更不可比那风调雨顺的时候,能征调上来的银子,那确实是少得可怜。于是这物力方面,赵云若要掏空政府的腰包,用钱来购买建设材料的话,怕是一个大问题。
于是,赵云和玉容暗自商量了一阵,最后拿出了几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一是减免税收,鼓励生产,积极吸引豫州之外的战乱流民,迁徙到豫州来。其实这税收本来就少,减免还不如索性说全免算了,这样大可以收买民心。
二是土地改革。豫州战乱,多数士族大家都迁居他地,留下了许多土地。而再加上原本豫州的官地,这方面算起来倒是相当数量可观了。另外,还可以号召百姓开荒,同时也能硬多出些土地来。土地可是民生之根本,有土地,天下百姓便有了依靠。当然,赵云是不打算强行征取豫州地主老财的土地的,豫州本就不太安稳,若动了那帮人的家底,怕是豫州也没啥好日子可过了,内政措施也就难以实施。不仅不能,赵云甚至还打算利用当地的地主豪强,积极参与豫州的建设。土地可以卖给地主们,但是价钱要高。也不用担心别人不来买,因为这购买了土地,可以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条件优惠。至于什么条件,就看那些士族大家们聪明不聪明了,得讨价还价,要看他们的本事。
三是军队的改革。首先可以确定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以农练兵。士兵们不能老是空闲着,空闲的士兵完全可以自力更生。赵云设想的目标就犹如当年解放军南泥湾开荒一样,军队也要自给自足。其次便是军队的训练问题。赵云设想搬用后代预备役的制度,积极发展民兵。当然,组建精锐是必须的,正规军出了农事,赵云以为,时常搞些个什么演习,也是有必要的。不过这种事情麻烦,赵云也没什么经验,所以也不急。但是,这东汉末年军队的训练方法,赵云是一定要废除的。而例行出操,也就是早操,是必须的,可以引进后来先进的训练方法,着重注意野外演练,必须保持军队的战斗力。第三便是军官制度的问题了。赵云无疑是最高长官。赵云当初也曾设想照搬后世的军衔制度,可是又怕惊世骇俗,所以也就作罢了,不过依旧可以从中吸取有利因素,结合事情加以现在军队制度的改革。就不如现代军队的班长,到了这时可以成为伍长。伍长手下自然加自己一起有五个人。十个伍长组成一个排,任命一个为组长。组长自然手下有五十人了。另外,百夫长不废除。百夫长依旧统领百人,也就是两个组。然后就是千夫长,万夫长。自百夫长起,一切将官可以成为将军。至于军衔,赵云自己拿定注意,暂不授予,因为毕竟名词有限,麻烦,怕是想破脑袋也想不通。如今人才有限,一切都是单个武将指挥一支部队,若以后人才多了,赵云认为很有必要再在军队里安插一些政委之类的角色,不过这是后话罢了。第四便是军队职责问题。赵云手下的这支军队,如今有四万之众,管理起来也是麻烦。而这四万人就肩负起了保卫和建设豫州的重任,实在有些勉强。所以,赵云要求,正规军人有义务训练民兵。这样,也能加强军民的团结。第五就是军队里通讯的问题。赵云决定引用烽火台这招,每隔一定距离,或是各个军事要点,都设定类似的烽火台,一旦战事发生,其他地方可以马上得知情报。另外再特地组成一堆通讯兵,专门负责消息的传递。最后就是将军间节制的问题了。赵云也懒得多想,直接要求各地最高长官,或百夫长,或千夫长,或万夫长,皆要在一定时间内往寿春征东将军府向自己回报一些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