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朝鲜民族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东方邻国‐‐‐日本。
这个时候的日本,已远不是鉴真和尚遣唐时的那个弹丸岛国,
更不是被戚继光的戚家军在江浙沿海打得落花流水的海盗倭奴。
经过明治维新,这个岛国的国势日见起色。雄心勃勃的明治天皇,
开始对朝鲜半岛插手染指,而且已与正走下坡路的大清王国渐成
分庭抗礼之势。
双方利益的对立冲突,首先在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上表现出来。
1882年,朝鲜国王之父李罡应发动壬午兵变,自封国太公。
李罡应以大院公的身份实施统治的第一项举措,便是和日本
人相互勾结,胁迫朝鲜国王签订了《利物浦条约》。
为了维系中朝间历史形成的宗藩关系,那次满清政府的表现
还算强硬,立刻派遣李鸿章的淮军吴长庆部出兵朝鲜,镇压了兵
变,拘捕了李罡应并将其解往北京。
完事后,还留下3营兵马常驻朝鲜,拿枪杆子看住这块藩地。
日本人这次算是碰了个硬钉子。
百年羞怯
病夫萎靡落劫灰
一朝崛起
雄师奋勇破强梁
然而,两年后,日本人又策动一批由亲日的朝鲜贵族青年组成
的开化党,发动&ldo;甲申事变&rdo;,劫持国王,再次组成亲日政府,扬言要
对满清政府&ldo;废止朝贡虚礼&rdo;,结束彼此的宗主关系。
中国人当然也没有示弱,朝鲜的中国驻军在记名总督吴兆和
与总理营务处的袁世凯的率领下,攻入王宫,逐走日军,很快平息
了事变,并将朝鲜国王迎至清军营中。
但日本人这回却不肯相让了。
日本政府迅即派出铁甲舰&ldo;扶桑&rdo;和巡洋舰&ldo;比睿&rdo;,携带陆军
从仁川登陆,摆出了一付不肯善罢甘休的模样。
满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也不敢怠慢,一面急令丁汝昌等率
&ldo;超勇&rdo;、&ldo;扬威&rdo;、&ldo;威远&rdo;三艘巡洋舰赶赴朝鲜马山浦,一面通过外
交途径进行斡旋。
中日两国军队在朝鲜仁川附近相互对峙,剑拔弩张。
大规模军事冲突,眼见将是一触即发。
然而这次的争斗与两年前相比,形势却更加微妙。
这当口,正是中法战争形势极为错综复杂的关头。法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