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帝国到民国 > 第4章(第1页)

第4章(第1页)

戊戌变法时设立矿务铁路总局,他与王文韶受命主持。没多久,政变发生,康、梁亡命,他和谭嗣同等&ldo;戊戌六君子&rdo;共八人先后被捕。在狱中,他向狱卒打听&ldo;能不能留下一两人&rdo;,狱卒说留两人,他问是谁,回答是杨深秀、康广仁。行刑那天,他果然听到套车六辆,自知难以幸免,只有静坐等死,结果,八人中留下了他和徐致靖,徐永远监禁,他流放新疆。上谕宣布他的罪名只有四个词:&ldo;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rdo;,都很空洞,并无实际内容,从这十六个字我们实在看不出什么来,难道仅仅因为他和康有为是同乡?其实,他对维新事业参与不深,他只是一个比较能干的新官僚罢了。他之所以为慈禧太后不喜欢,原因还是在朝廷内部的派系之争,当时所谓的&ldo;帝党&rdo;、&ldo;后党&rdo;,他本无倾向,但他与翁同龢接近,而被视为&ldo;帝党&rdo;。加上他出使多年,沾染了洋气,吃洋菜,看灯影戏,生活非常奢华,家里收藏大量名画,光是王石谷的山水画就在百幅之上,书斋就叫&ldo;百石斋&rdo;。他很喜欢钱,维持他的那种生活也需要钱,他先后供职的总理衙门、户部又都是肥缺,再加上他的恃才傲物、口无遮拦,因此颇受&ldo;后党&rdo;的嫉恨,多次遭到弹劾,一度曾被革了职。

还有一件事,对他的命运也不是无关紧要的。1897年,他前往英国祝贺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周年,归途中在巴黎拍卖行买了贵重的红、绿帽花两枚,钻石手镯两副,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帽花是绿的更贵,他指名献给慈禧,但是他忽略了给一手遮后宫的太监总管李莲英备一份,结果李使坏,在慈禧面前说正室穿红,妾只能用绿。西宫出身的慈禧对此极为敏感,恼怒之下就将两份礼物一律退还。此事虽然发生在前,但慈禧对他从此有了恶感。

戊戌政变后,如果不是英、日两国驻华使节出面救他,他也是要送上菜市口的。那就不只是&ldo;六君子&rdo;了。他办外交、出使多年,在外国人眼里,就是个外交家。

1898年9月25日,他被捕之后,英国公使窦纳乐给李鸿章写了信,觉得分量不够,又写信给日本代公使林权助,希望当时正在北京的伊藤博文帮忙。林权助在和伊藤商量后,亲自去见李鸿章,并以伊藤名义,请李出手救张荫桓。

李一开始不答应•林权助威胁说这可能要引起列强干涉。不得已,李给荣禄写信,要他到慈禧那里想办法。李当时虽不在位,但影响力仍在,接任他的荣禄对他的话还是很相信,徐致靖也是他通过荣禄保下来的。

张荫桓流放新疆,在直隶境内半个月,押解他的两人叫王庆保、曹景鄺,他们一路聊天,两个有心人将他所说的逐日记下来,结果成了一本书《驿舍探幽录》。其中讲到朝廷引用康有为的经过、&ldo;六君子&rdo;被杀的情况,德国亨利亲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召见他的往事,甚至提到:&ldo;皇太后私蓄有二三千万金,半在南苑,半在大内,皆用红头绳束之。&rdo;两年后发生八国联军之乱,他在新疆被杀,和他的这些言辞恐怕也不会没有关系。十年后,英国记者莫理循抵达乌鲁木齐,还特意找到了他被处死的那个菜园。

张荫桓在流放途中作了很多诗,不知为什么他要为诗集起名《荷戈集h他对自己的处境倒还坦然,只是怀念流散的名画,其中有这样。一首诗:无限艰危一纸书,二千里外话京居。覆巢几见能完卵,解网何曾竟漏鱼。百石斋随黄叶散,两家春雨绿杨虚。灞桥不为寻诗去,每忆高情泪引裾。

&ldo;乾坤泡幻局如棋&rdo;

史家蒋廷黻说,鸦片战争没有惊醒老大民族,国人依然昏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至少耽误了20年,我以为,如果不是从技术层面、器物层面来看,着眼于制度文明的变革的话,至少耽误了半个多世纪。张謇是1853年出生的,康有为是1858年出生的,梁启超是1873年出生的,历史要等到他们,当然还有谭嗣同、张元济以及陈宝箴、陈三立等新人物登场,才有了点新迹象。

1898年,27岁的光绪帝确是历史上难得一见、有抱负的青年君主。但他手中没有足够的权力,至少没有改写历史、扭转文明航向的实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败无疑,如果参与维新变法的大臣志士运筹好了,稳健地推动渐进的变革。也未尝不能逐渐化劣势为优势,虽说成事在天,毕竟是谋事在人。从当时的情况看,论天时,危机感笼罩之下,为民族谋出路,得人心,许多士大夫都支持变革,至少慈禧太后一开始并不反对变法,否则,一百天都不可能。论地利,至少在湖南有陈宝箴这样坚定的维新派,湖北的张之洞、谭继洵也基本上支持变法,其他地方在观望之中的疆吏,假以时日,也并非不能跟上来的。论人和,皇帝站在了变法的中心。一部分大臣和许许多多有科举功名的读书人站到了这一边。不能说变法就注定了失败,历史没有命定。现在有人提出,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ldo;人谋不臧&rdo;,康有为他们急于求成,鲁莽急进而不是稳健渐进,导致慈禧太后老脸一怒,整个局面翻盘。这一说法未尝没有一点道理,当然把主要原因归到他们身上也不合乎历史事实。

关于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戊戌变法,我们以往了解的那些都是从康有为、梁启超笔下来的,主要代表了他们这一派的说法。因为变法失败,六君子殉难,康、梁亡命海外,继续举起维新、保皇的旗帜。贏得了海外华人和国际舆论一边倒的同情。他们赢得了书写、解释那段历史的主导权。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当事人陆续离世,拥有很强宣传能力和天生懂权谋的康有为,加上&ldo;笔锋常带感情&rdo;的得意弟子梁启超,他们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渐放大。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中获知的戊戌变法几乎就是以他们为绝对主角的,连主动变法的光绪帝都成了陪衬、配角。其实,历史从来是合力构成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