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大明末年李自成 > 第55章 独霸太行山(第4页)

第55章 独霸太行山(第4页)

因为磨镜本就是一项绝技,自古以来就几乎只在道士方士们之间流传。

比如唐朝诗人刘得仁在《赠道人》中写道:“长安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

可见兜售丹药的道人也顺便磨镜。

所以,《聂隐娘》中的那位“磨镜少年”,隐藏身份很可能就是修道之人。

原剧情中,聂隐娘师徒杀人之后,常用一种神奇的药水将尸体溶解,能做到“毛发不存”。那种秘药说不准就是“磨镜少年”提供的。

道士与磨镜客二者重叠,更典型的例子当是吕洞宾。

《唐才子传·吕岩》记载:“……又尝负局奁于市,为贾尚书淬古镜,归忽不见。留诗云:‘袖里青蛇凌白日,洞中仙果艳长春。须知物外餐霞客,不是尘中磨镜人。’”

道士们之所以磨镜,除了赚点钱外,更重要的是以之修道。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中,九华真妃有云:“眼者,身之镜,耳者,体之牖,视多则镜昏,听众则腑暗。妾有磨镜之石,决腑之术,即能彻洞万灵吵察绝响可乎?”

这就把修道与磨镜联系了起来。

九华真妃认为如果外界纷繁复杂的干扰太多,会影响人的认识,而通过“磨镜之石”的磨治修炼,能使人明察一切,体悟真道。

修道如同磨镜。镜的制造过程是炼,与道的修炼过程是一样的,故而在道教经典中,以磨镜喻修道的例子较为常见。

直到北宋以后,磨镜法才渐渐摆脱道士的垄断,进入大众视野。

《梦粱录》即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

明代流行有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

刘伯温在《多能鄙事》中记载有三个磨镜药的配方。其中一方所需材料分别有“白矾(六钱)、水银(一钱)、白铁(即锡,一钱)、鹿角灰(一钱)”。

做法是“将白铁为砂子,用水银研如泥,淘洗白净,入鹿角灰及矾,研极细始可用。如色青,再洗令白”。

用锡作为研磨剂中的研磨粒;白矾、水银作为研磨剂的材料,再加上一定量的鹿角灰调匀就是一副上好的研磨剂了。

最后再使用光亮剂对镜面进行抛光,“顶骨(烧灰)、白矾(枯)、银母砂各等分,为细未和匀”。铜镜如此处理一次至少可用半年之久。

铜镜的效果并不比玻璃镜差多少,“鬓眉微毫可得而察”。

可是铜镜毕竟是昂贵之物,一般小户人家哪里用得起。

玻璃镜可以先作为奢侈物推销,等市场差不多饱和后,工场里量产的水平应该也提升上去了,足够进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替代窗户纸的平板玻璃同理。

此外还能开发各种新奇的玻璃产品——

比如玻璃瓶子。里面装上汾酒,加个高档盒子好好包装一下,绝对高大上。走亲访友佳节馈赠,拿出去倍儿有面子。

近视镜和老花镜销路也广;附近炼铁的多,墨镜也有需求;还有望远镜等等。

暖水壶有些难度,李自成没空指导他们。②宋朝就有暖水壶,可能是用玻璃涂银做,后来应该失传了。

当前李自成虽然抽的商税不少,但多数商人还算拥护革命军。因为李自成不光给他们提供了发财门路,而且在他治下,商人不再是贱人,地位高。

还有,修桥铺路改善交通;整治营商环境;清理街面卫生;低息贷款扶持;纳税人子弟免费读书,还有纳税大户参政议政等等措施,让众商人心服口服。

现在的商业极幼稚,李自成随便传授点理论都够他们吃一辈子。很多商人连动态定价法都玩不转,更不知道锚定定价、成本定价、竞争定价等等概念。

还有,取缔牙行。

牙行就是中间商,堪称无本万利。

在明代商业社会,领取官府牙帖的牙人在地方上有很强的垄断性。他们能依仗的,就是张盖着户部大印的牙帖,靠得就是这张虎皮吃了卖家吃买家。

行商千辛万苦将货物运到当地,并不能自由发卖和采购。一买一卖,中间都要受制于牙行。

牙行主人仗着有官府牙帖,一进一出坐收厚利不算,而且对销货的事情并不热心,往往闹得行商的货物一年二年的都销不完。

若货物是一坨铁疙瘩还罢了,若是吃的呢,多放段时间可就完蛋了。

因为有仓库租金,反正牙行不卖货仍然有收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