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身也知道家里困难,父亲是个不着调的,指望不上。母亲在家里是一言堂,指挥惯了,原身性格有些孤僻,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自然不受喜欢。
但是,原身竟然上过学,念过书。
大概是在原身七八岁时,村子里下乡的知青越来越多了,可这些知青大部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到哪个大队都是麻烦。
更别提他们对地里的活那叫一个两眼一抹黑,给人帮忙都得嫌弃他们帮倒忙。麻烦的是,每年队里还要给他们分口粮,那可是才闹完饥荒没几年啊,村子里哪有多出来的粮食。
最后,还是大队长提出的,挑几个好的会读书的教娃子们念书。给他们算工分。
总不能真的让他们吃白饭吧?孩子们也不能一辈子在地里刨食。
可是,就算是这样也不能解决知青们的温饱问题,村子里孩子虽然多,可也不是每家都愿意送孩子们去读书的。
用老一辈子话说,他们不都是靠土地吃饭的吗,念书识字还能不种地吗?
那时候,村子里交通不便,消息也不怎么灵通,老一辈的庄稼人只知道靠土地吃饭,至于读书识字,算了吧,村子里也没几个人会。
大队长那段时间为了这事,跑断了腿,抽断了烟。那时候穷,烟也就是烟草一卷直接抽,味大呛人还伤身。
可是没办法啊,谁家愿意舍弃那些劳动力呢?大点的可以充当一个劳动力,下地干活,一天就是好几个工分;小点的,每天喂喂鸡,摘摘野果也是一项收入。
最关键的是,谁家也不止一个孩子啊。
最后,还是大队长找那几个知青解决的。去那念书的娃子们每天可以做些手工,村里负责找人卖出去。
这样也是项收入,这才勉勉强强有几家愿意送孩子上学的。
大部分还是七八岁人嫌狗憎的孩子。
江禾就是其中之一。
江禾还记得那时候黄珊叮嘱她:“你把你弟弟带过去可要看好他。别磕了碰了的。”
“不要犯傻,书是要念的,钱也是挣的。”
书是要念的。
江禾心中一直记得这句话。
后来,村子里收益实在不好,好多家又舍不得这些送出去的劳动力,也舍不得孩子们天天带过去的粮食,索性就不让去了。
到最后,这学也就上了三四个月,到了农活最忙的七八月,学校也就解散了。
江禾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苏皎月的女知青,她说,她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那一瞬,江禾感到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像是自卑,像是羡慕,像是渴望。像是一切积极的,消极的情绪。
那么多情绪杂糅在一起,江禾知道有什么地方开始不一样了。
她的心里腾升起一种隐秘的欢喜。
她是江禾,是地里的禾苗;她是皎月,是天上的月亮。
可是那轮天上的月亮微笑着说:“无论是太阳,月亮,星星,亦或是一粒微小的沙砾,只要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着光,它就是最好的。”
“而我们,识着字,读着书,了解着世间不变的真理。”
“我们终将在不同的领域熠熠生辉。”
后来,那名叫苏皎月的女知青回了城。
可是一颗种子却留在了江禾心里扎了根。
她说:“我承诺不了别的,我也没有这个能力。但我知道,只要你坚持念下去,你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