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化音过分使用的坏处是含混,比方&ot;爷儿&ot;和&ot;姨儿&ot;,&ot;把儿&ot;和&ot;伴儿&ot;,&ot;瓶儿&ot;和&ot;皮儿&ot;,&ot;果儿&ot;和&ot;滚儿&ot;,&ot;根儿&ot;和&ot;哥儿&ot;,等等。其最大的好处,是让说汉语的硬直的舌头卷起来,打破了一字一音的定规,而非语言学家一般解释的丰富词汇、加强表达的力量。西方强势语言都有卷舌音,是中国人学习西语遇到的一个难题,北京话说得好的人,学习说西语就容易过关。我们常戏称中国人说带口音的英语:上海英语、宁波英语、广东英语、湖南英语,……独没听说过&ot;北京英语&ot;,盖北京人能够发好卷舌音,并准确区分私师、自治、此齿、燕样和了鸟,带母语口音自然会比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要少得多。日本人讲英语带口音也很有名,他们脱亚入欧,什么都可以将西方模仿得维妙维肖,唯有这舌头老卷不好。
中国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遇到地名和人名中的卷舌音,大多以不卷舌音代替。如&ot;里&ot;根(雷根)、克&ot;里&ot;斯多夫、&ot;杜鲁&ot;门(楚门)、以色&ot;列&ot;、阿美&ot;利&ot;加、&ot;俄罗&ot;斯、澳&ot;大&ot;利亚。只有一个&ot;尔&ot;字接近真正的音译,如高尔基、塞尔维亚,盖中国的语言文字早已接受了努尔哈赤、多尔衮、哈尔滨和齐齐哈尔这样的人名和地名。
雅音与俗话
在外人听来,广东话与越南语很接近。&ot;粤&ot;以前就写作&ot;越&ot;,后为了与越南的&ot;越&ot;区分才改过来。越南人讲述历史,也把广东、广西说成本是他们的地盘,后来被中国人侵占和吞并。越南人和中国的京族是一个民族,更早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一带居民同为百越民族,后并入秦汉,经历长期汉化,语言结合中原古音形成各地方言。但越南独立出去,终于没成为汉族,不过用越南话读汉字,和其他原百越民族形成的方言读汉字是一样的,别人也都听不懂。其实粤语和越语并不通。广东话有九声,比现代北方方言多了一倍,它与温州话同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两种方言。据说温州人倒是能勉强听懂越南话,不知是否确切。福建话则与日语多有相通,很多字词的读音几乎完全相同。这现象已引起许多语言爱好者们追根寻源。明代福建海盗曾与日本海盗勾结,合作骚扰中国沿海,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他能在日本一住多年娶妻生子,大概就是基于相互间有一定的&ot;共通语言&ot;。
中国的事往往起于南方,成于北方。京剧起于安徽,结合昆曲、汉剧及江西弋阳腔,最终在北京形成中国的国剧。而今几人能想到,堂堂的北方大剧,其来源竟都是南戏?京剧使用的两套&ot;话语系统&ot;,一种是老生、武生、花脸、老旦们讲的中原官话,近似于南方区域的北方方言,以显得正、稳、威、朴;一种是丑角和某些花旦们讲的北京土话,说起来娇、俏、谑、俗。《武松打店》里,武二郎问孙二娘:&ot;这馒头是什么乳低(什么肉的)?&ot;孙答:&ot;牛肉的。&ot;一出戏就那么几句台词,二郎二娘还说不到一块,怪不得要打店了。
南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谈北方话与南方话:&ot;北人近于俗,南人近于雅。&ot;怎么&ot;俗&ot;和怎么&ot;雅&ot;的呢?作家季思聪谈她的感受:北方人说话是&ot;滑&ot;出来的,南方人说话是&ot;崩&ot;出来的。南方人即使说普通话(国语),也是崩出来的,没有那种&ot;一不留神就给滑溜了出来&ot;的感觉。三、四十年代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电影,与八、九十年代以北京为基地产生的电影,在对话上就有这种崩与滑的语感差异。另一种&ot;雅&ot;的标志,是大量古语、文言词在南方口语中保留至今,而北方话已基本不用。北方话也就是&ot;大白话&ot;,而文言合一、白话文一类新文化运动,也只能在当时并不是文化中心的北京发动。
文学艺术和语言一样,俗是一种总的趋势,难以阻挡。舞台让位于银幕,银幕让位于屏幕,屏幕还将让位于网络。词在南宋达到艺术高峰,以后陡然滑落,让位于更为通俗或不受语音限制的文学形式:曲、话本、笔记小说。关键即在于&ot;近于俗&ot;的北方话统扩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而填词又必须用&ot;近于雅&ot;的南方方言,故难以获得广泛的唱和、响应和流传。宋以后的词家多为南人,北人要附庸这个风雅,一定要首先突破四声的限制。过不了这一关,还是去玩《竹枝词》算了,那好歹也算是&ot;词&ot;,简单明了,无关平仄,遑论入声。我一见某些北人煞有介事评说词的意境高下总觉得好笑,词讲究炼字,语境都闹不明白,侈谈什么意境!
宋词元曲,看似一脉相承,实则大相径庭。一雅一俗,貌合神离。北人不可语词,南人难能唱曲。这&ot;曲&ot;是曲艺的曲,并非说南人连个民歌小调什么的都唱不好。南方的戏曲曲艺,极受方言区域限制。如越剧,外地人觉得辗转缠绵实在好听,不知她唱什么都听得止不住泪流满面,但即使听得泪流满面也仍不知她到底唱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南戏始终赢不了北曲,除非它敢于北方化、通俗化,由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如前面说的京剧。北方本土特产相声、快板书、大鼓书、评书,倒是不受语言限制,不用变就可以风靡全国。
用一种文字记录多种语言,是汉字的最大特点。据说陈诚曾开过一个方言的玩笑,说抗战怎么打这么久?因为日本人越打越多,--有的地方说&ot;一本&ot;,有的地方说&ot;二本&ot;(湖北),有的地方说&ot;四本&ot;,有的地方说&ot;七本&ot;,最多的地方说&ot;十本&ot;。英美国家说得勉强像&ot;九本&ot;。日本人自己说是&ot;你本&ot;,这个&ot;你&ot;有点接近吴方言的&ot;二&ot;,相当于用吴语说&ot;二本&ot;。所有这些发音相似或迥异的方言,都用一个&ot;日&ot;字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