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一切都是孟轲的信口开海而已,他也就是随口一说,哪能知道,皇帝入心了,
“先生之才,不仅博古通今,还有冠绝天下之智,他所说的话,不得不令人深思。
而这勘察天象之术,在整座大奉境内,都是极为少见的,但确实存在,因此,朕相信先生,绝对不会信口雌黄。
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朕一直在怀疑国师,只不过没有什么证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国师这些年来,位高权重,内心已经发生了变化。”
世人都说,大奉国君残暴无仁,但是,真正见到过皇帝的人,都会觉得皇帝温文儒雅。
这也是为什么,在民间,说皇帝多么多么昏庸,可是朝堂之上,依然还有许多肱骨忠臣愿意辅佐他的原因之一。
“有关南方叛乱的事情,皇兄您要如何解决?”目前,对于这个难题,赵长歌也很关心。
皇帝忧心忡忡道:“山雨欲来风满楼,先生说了,大奉真正问题根源,是因为朕做了很多好大喜功的事情,这一点,朕承认。
但是先生还说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比如政策,想要让这个国家更好,必须将现有一切,全部推翻,由内而外的进行改革整顿。
其实这个问题,朕早就意识到了,但是让朕意外的事情是,孟先生不过是一介隐居山野的才士,居然能够敏锐的察觉到朝廷真正的问题所在。
由此可见,先生真乃忧国忧民的大儒,既然先生的想法与朕不谋而合,那就简单了。借助此次叛逆,将国家一些现有的弊端,全部推翻!”
言至于此,眉宇当中,逐渐显露出一些杀机。
此时此刻,皇帝身上的气质,仿佛有一些像民间说的那样了。
嗜杀成性。
赵长歌又问道:“皇兄,国师那里,需不需要有人盯着?”
当朝国师不简单,在她们兄妹二人身陷囹圄的时候,他便将赌注,赌在了他们身上。
不成想,还真赌成了。
他们兄妹二人,一位成了现如今的大奉皇帝,一位贵为长公主,与其他几位朝中大臣,合力执掌缉妖司,而且宫内禁军,都归长公主统一调配。
可谓皇恩浩荡了。
“不必了,国师有没有问题,朕心中心知肚明,会择机试探他,给他几次机会,倘若他迷途知返则罢,如果继续胡作非为,那么,朕也只能将计就计了。”
国师虽然有从龙之功,这些年来,影响力与地位,也在大奉朝堂之内水涨船高,但是,始终是在一人之下。
倘若他真的做了什么,皇帝会毫不犹豫的将他收拾。
只是,现在到底谁是猎人,谁是猎物,尚未可知。
在他们二人谈话期间,乐阳郡太守范滔,已经悄悄来到了李家村,想要向孟轲求策。
反正,孟轲是有些郁闷了。
这些达官贵人都没事做了吗?
来找自己这个闲云野鹤问策?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啊?
就连孟轲都不清楚,他还未出深山,就已经在江湖和庙堂当中小有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