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冯华的话音刚落,四周立刻就响起了一片嗡嗡声,既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而康有为则更是忍不住立时加以反驳:&ldo;子夏,你的说法确实称得上是稳妥之见,可是当此国势艰危之际,改革无异于死中求生,渐进式的变革乃是&lso;远水不救近火&rso;,恐无济于事呀!当前的形势已经到了&lso;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必须进行全面大变&rso;的生死存亡关头。至于不可全盘借鉴泰西各国的经验,虽然道理确实不错,但我亦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三十年学习洋务,何尝不是如此做法?如李鸿章之流,亦每每言及&lso;穷则变,变则通,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唯有师夷之长,去我之短,国势富强方有可期之日。&rso;然时至今日,非但成效未睹,反图增丧师割地之辱。其原因何在?乃只知变事,不知变法也!其学习洋务或逐末而舍本,或扶东而倒西,故愈治愈棼,万变而万不当也。吾以为只有扫除更张,再立构堂,行大变全变之治本之法,才是重振国势之唯一出路。&rdo;
虽然早就知道自己的观点很难一下子得到多数人的同意,更不会让康有为改变想法,但是冯华怎么也没料到康有为的分析竟然如此深刻、犀利。不但有理有据地将自己的论点一一驳斥,而且亦具有非常强的鼓动性,立刻就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与赞同。冯华明白若单论文采之风流、学问之精深以及言辞之锋锐自己是拍马也赶不上康有为,自己所能倚仗的无非是历史已有证明的观点与事实,可是这些却根本无法作为说服众人的依据。所以,冯华并没有急于对康有为的观点进行辩驳,而是反问道:&ldo;康先生,你之所言不能说不对,但如此大变势必牵连甚广,亦会引起很多既得利益者的群起反对。在如此形势下,如何还能将变法顺利地进行下去?&rdo;
傲然一笑,康有为缓缓站起身,并不高大的身躯中猛的散发出一股狂热逼人的气势来。他先是扫视了一眼四周的众人,然后高声说道:&ldo;历朝历代变法无有不反对者,而此点吾以为亦非不能解决。中国变法只在皇上,只要皇上能自强于一心、畏敬于一念,再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可行矣!&rdo;
&ldo;太疯狂了!&rdo;这是冯华听完康有为这番话后的第一反应:如此不策略的言论除了会引起反对派的强烈嫉恨,进而增加变法的阻力外,根本就不具有一点儿可行性。看来自己想说服以固执和一意孤行著称的康有为是几乎没有可能了,他的心态实在是太过于激进和急切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变革是要受到其他现实条件与因素制约的。
谭嗣同的莽苍苍斋前已经围满了人,不过此刻却静悄悄的安静极了,除了恼人的蝉鸣就只有风吹拂树叶发出地沙沙声。在场的众人显然也被康有为如此惊世骇俗的论点震慑住了,每个人都陷入到了沉默与思索之中。
虽然冯华此次只是想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不一定非要自己的观点为众人所接受,但是如果当前的局面完全为康有为所控制,也是他万万不愿意看到的。只是稍微沉吟了一下后,冯华也开始了自己的反击:&ldo;如此做法冯华以为并不妥当。先不说此事是否行得通,就算是杀了一、二反对新法的朝廷大臣,强制将新法推行下去,可是又如何保证反对者能认真执行?康先生,以你这几次上书的经历来说,当知变法并不是一簇可就的事呀!因此,冯华以为只有以循序渐进之法先集中全力开启民智,使天下有志之士皆明变法之重要性,再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全力以赴、上下一心地推进改革,才能保证变法最终获得成功!&rdo;
眼见康有为摇摇头,又要再次对冯华的观点进行反驳,梁启超适时插话进来:&ldo;子夏,按你所说,变法非但不可操之过急,而且亦不宜全面仿效西洋之法。但就像吾师所言中国已经搞了三十年的洋务,所行当不算急也,亦未完全照搬西法,然实际证明此种做法并不成功。子夏于此点可有教我?&rdo;
梁启超的这一番话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在帮康有为置疑冯华的主张,其实他深知自己的老师是极为主观固执的。一旦他认定了的事,就很难再听进其他的意见,而且往往会为了维护证实自己的观点,旁征博引、反复辩驳不休,非要将别人说服不可。如果不能及早将争论的焦点转移开来,他与冯华二人的争论肯定会越来越激烈。于是梁启超连忙赶在康有为再次发表议论前接过了话题,并借机向冯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梁启超的这几句话,可以说是问道了点儿上,立刻就赢得了在场众人的认同与附和。谭嗣同也在一旁说道:&ldo;是呀!卓如此问亦是我之所疑。子夏你既然提出来那些观点,肯定也应对此有所解释,不如再仔细谈谈你的变法设想。&rdo;
事情发展到目前的地步,实在是大大出乎了冯华的意外,康有为的狂傲固执他现在也才深深有了体会。不过,既然话已至此,且早晚都要与康有为的观点进行面对面的交锋,不如就在今天先与他较量一番。否则自己不但在气势上要永远逊他一筹,而且亦可能改变自己在光绪与翁同龢心中的印象,进而影响自己变法方案的实施。
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冯华终于把自己酝酿已久的变法主张向众人展示了出来:&ldo;今之天下,欲弥外患非自强不可,而自强之道则应慎之又慎。冯华自西洋归来,亦深知西学于当今中国之不足多有补益之处,然中西之间在国情、民情、历史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皆有很大不同,其于西洋为善法者,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完全效仿恐无益且有害也。此之前,中国三十年洋务运动之所以未竟其功,除了用人不当、管理不善以及贪污腐败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采取的方式有误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具体来说,即发展工商业不宜采取官办或官督商办等方式,而应大力提倡民办、商办;主要的发展方向也不应该把力量全部集中到投资大、见效慢的重工业上,而应着重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纺织业。并通过实际取得的成效去一点一点改变国人的思想观念,进而为更大规模的变革做准备……&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