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和当地政府领导实地考察,晚上加班加点开夜会,为灾后重建工作规划部署。预测得到未来几年这将是国家重点恢复项目,虽说援建项目于企业来说并不能短期内获利,却是为口碑和国民度打下基石,况且还是背靠国家的大项目,大方向绝不会走错。
这也是他此次来灾区的目的之一。
当然假使他不来,让下面的人走一趟,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他亲自来这一趟,让人看出了态度。
之后两三天,未见他再露面。私下里几个记者聚一块的时候,有人提了一嘴:“这两天怎么不见那个帅哥领导,是不是走了?”
“好像听说不是领导,是个富商,就不知道是谁,长那么帅估计是二代吧。”
……
关于他的身份,有各种猜测,但没有一个人猜得到点上,茉莉坐在角落里,她永远都是最不响的那个。
还是照常的忙,不过这忙也忙不了多少时间了,下周第一批援灾人员就要撤离了,茉莉也要跟着记者团回去了。
隔天,茉莉跟着文峰去拍了一组震后照片,站在荒无人烟的土坡上,满目疮痍。远处传来动静,茉莉循着人声侧过视线,忽而地顿住。
她的目光紧紧黏在一行人当中走在最前面的男人身上,手里捏着根烟,阔步向前侃侃而谈,姿态放松而潇洒。虽然隔得远,不难想象那人意气风发,谈笑风生的模样,让人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
文峰拍完照片走过来,注意到茉莉的视线,朝那边眺了眼:“你知道那是谁吗?”
不等茉莉回答,文峰边低头看相机里的片子,边说:“孙哥前两天和局里的领导吃饭,有几个喝高了透露出来的,这位的身份可了不得。”
文峰朝那努努嘴,没再往下说,“走吧。”
又过两天,茉莉在指导政府工作人员用办公软件的时候,妇女主任左丹拿着一份名单走进来,让茉莉录入到电脑里,顺便委托她通过媒体的力量,帮名单上这二十个失去父母和亲人的孩子在全国范围内找领养。
茉莉在名单上看到了那天给她糖果的小女孩。
女孩叫于咚咚,茉莉只要一有空就会去看女孩,于咚咚这个名字还是小女孩亲口告诉她的。这段日子下来,两人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茉莉将此事挂在心上,立马就去办了。记者朋友们纷纷帮忙,几家报社联合登报,电视台也专门在黄金时间进行新闻播报和字幕滚动,二十四小时开通领养通道。然而两天过去了,咨询的人多,领养的人却很少。
这天茉莉接到电话,是左丹办公室打来的,告诉她那二十个孩子已经有人资助。茉莉一愣,问:“那就是不需要再找领养人了吗?”
对方答她:“资助者表示会一直资助到每个人成年。”
她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在地上。
后来几个政府工作人员闲聊时提及资助的事,说到资助那二十个孩子背后是个真正的大佬级人物,身份没有公开,但也有听说一些小道消息,那人指了指头,身旁的人云里雾里,不明所以,茉莉却陡然明白了过来。
灾区工作告一段落,茉莉第二天一早就要跟着大部队回平城了,近一个月从陌生到熟悉,让大家对这片土地有了牵挂和感情。当地的群众自发来送别,他们的家园生灵涂炭,却还把仅有的吃的用的都送了过来。
大家都在相互拥抱,被离别愁绪充斥着的时候,茉莉想起来一个人。
她走到僻静的角落,掏出手机,找到联系人,备注名还写着“赤华”,凝神注视了许久,还是决定不再改了。低头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