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墨子 > 第40章(第1页)

第40章(第1页)

从兼别两士的取舍选择的结论出发,墨子进一步推理论证兼别两君的取舍选择。墨子认为,不仅士作朋友可以由己选择,作为一国之君的人也应由民选择。墨子假设:使其一君者执兼,使其一君者执别。是故别君之言日:&ldo;吾恶能为吾万民之身,若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情也。人之生乎地上之天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rdo;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君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ldo;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rdo;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君视民若己,别君不顾人民死活。如果碰到灾荒之年,万民多有艰苦冻馁。在这样的时候,人民选择、拥戴谁做一国之君呢?墨子认为,只要不是愚笨之人,虽然他们也不是主张兼爱的人,他们也肯定会拥护兼君而摈弃别君的。因为兼君于万民有利,而别君自顾自身,任凭万民饥寒交迫。

这个寓言小说式的例子说明,墨子兼相爱思想的提出,正是以求生存的自然本性为基础的,是从人对物质生活的直接需要出发的。求生存,求温饱是人之本性,而每个人都是天之臣民,都有同样的生存权利。墨子认为,以兼易别就能达到人人温饱,安居乐业这个目的。如果以别易兼,则社会小到偷盗欺诈,大到攻战掠夺,社会秩序不稳,政局动荡,朝不保夕,诸事荒废,财物耗尽,生灵涂炭。民不能安居乐业,国不能久治长安,天下一片混乱。所以,提倡兼相爱是社会共利所必需。

墨子不仅在人的生存权利方面要求人人平等,而且在人的死亡待遇方面也同样提出人人平等的要求。贵族、君主有权有势有钱,他们死后可以厚葬,不仅&ldo;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裳必多,文必繁,丘陇必巨&rdo;,而且要用很多贵重的物品用以陪葬,&ldo;钰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戈倒羽旄齿革,寝而埋之&rdo;。贵族、君主甚至要杀人殉葬,&ldo;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rdo;穷人百姓却只能&ldo;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rdo;。墨子认为,人在死后葬之厚薄不平等的待遇同样不符合兼爱之理。所以,按照人兼相爱的准则,人应该不分贵贱贫富,死后埋葬都是&ldo;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浪则止。死者即葬,生者毋久丧用哀&rdo;,只要达到&ldo;礼,敬也&rdo;的目的,表示哀悼之情即可,没有任何形式和内容上的等级观念。这种节葬之法就是人人遵守照办的圣王之法。

墨子的兼相爱首先是强调人格平等,墨子认为男女之人情是阴阳之和,这种&ldo;天壤之情,虽有先天不能更也&rdo;。贵族、君主拘蓄大量女子以为私有,&ldo;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rdo;,这会使成年男女结合失调,危害男女阴阳之合的天壤之情。墨子认为这是极不道德,极不合理,违反人性的行为。君子私欲的满足是以剥夺大量男女之情为代价的,所以蓄私的行为不可不加以限制。墨子强调人格平等是针对贵族统治阶级的,&ldo;杀人者死,伤人者刑&rdo;的墨者之法鲜明地表明了,墨子是用人的自然平等反对贵族阶级的宗法政治等级。由此,墨子进一步提倡人的政治地位的平等,认为君主处事应该&ldo;不党父兄,不偏富贵&rdo;,&ldo;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rdo;。由血缘、门第、社会地位造成的不平等,应让位给以贤为能的社会平等。墨子抨击了&ldo;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美好则使之&rdo;的政治不平等,认为这于国家、社稷不利,&ldo;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活之。&rdo;针对王权神授的传统观念,墨子认为人君世主与万民都应尚同于天志,即在天志的面前,人君世主与万民平等,&ldo;官无常贵,民无终贱&rdo;也就是自然之理了。万民不仅有权要求举官尚贤,而且进一步要求尚贤择人主,&ldo;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rdo;。墨子看到现实生活的生产、生活的管理、财富的分配是通过一定的行政管理系统进行的。因此,各级官吏,特别是人君世主的贤恶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天下均利。所以,墨子认为要达到兼爱、交利的社会理想,对各级官吏及君主不能世袭,不能以亲、以贵、以富来选择、任命,而应由人民择贤。

在择贤面前人人平等。墨子津津乐道的尧、舜、禹之类禅让举贤的故事,正是墨子认为是择贤为君的范例。墨子认为,择贤的条件就是看其能乎同天下之义,施行兼爱交利的方针,并列举了禹、汤、文、武诸先贤王等榜样,认为他们是实现兼爱的贤君。泰誓曰:&ldo;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rdo;,即此言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干福禄,乐耳目也,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焉。 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掉以身为牺牲,以祠说于上帝鬼神。即此汤兼也,虽子墨子所谓兼者,于汤取法焉。周诗曰:&ldo;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rdo;……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即此文武兼也,虽子墨子所谓兼者,于文武取法焉。 禹、汤、文、武诸先贤王实现兼爱,其核心内容就是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害民者除,利民者兴之,牺牲自身,求利天下。正因为如此,万民择贤而举他们为君。既然连君主都是可以由万民择贤而定,那么其他各级官吏更应是如此了。人人平等的内容从生存权利的自然平等发展到以贤为能的社会平等。这种入格平等、政治平等的观念正是要求交相利物质平等的必然结果。

墨子兼爱的第二个内容是对等互报。对等互报的兼爱思想是基于人性同一的认识上。&ldo;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而恶人者必见恶也。&rdo;&ldo;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rdo;对等互报也是一种平等观,即应&ldo;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rdo;这种对等互报要求的是人际关系的相互平等,不管是国君、家长、个人,他们的行为总会影响、作用于别的国家、家庭、个人。因而,在具体处理各种生产、生活事务时,必须首先考察这样做法对别国、别家、别人是利或是害,而且要求对这种是利是害的考虑,应设身处地,将自己作为行为假设的对象,这样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利或害。如果真能这样设身处地考虑行为的后果,那么兼相爱的目的才会自觉地贯彻在具体的行为之中。其次,也必须看到个人、家庭、国家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和别人、别家、别国处在一种有机的相互联系之中。那么,在相互联系中,不仅有我作用于他人,而且更多的是我受他人的各种作用;人不仅应有服务于他人的义务,同样也有要求他人报答的需要。认识到这点,就是从利己的角度考虑,也必需以爱待人,以利待人,你对别人以爱相待,别人也会礼尚往来,会爱你,利你。你想恶人,害人,别人也同样会以&ldo;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rdo;,来恶你,害你。从害人开始,最终会以亡己结束。所以,墨子说:&ldo;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者,亡有。&rdo;&ldo;己所不欲,勿使于人&rdo;,&ldo;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身,谁乱?……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rdo;如能坚持对等互报的兼爱,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都会以于人为善的态度待人、接物、处事,天下必然会充满兼爱精神,而没有害人之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