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林原本就憋着一肚子火,眼下见此情景,更为恼火。他气愤地说道:“姬寤生真贼子也,不谷恨不能将之赶出郑国,让他成为野人,饱受饥寒,乃至绝望而死!”
鲁国。
姬息姑收起了手边的竹简,召来他的近臣胥。
“周天王与郑公,孰对孰错?”姬息姑发问道。
胥略一思考,答道:“蒙君上信赖,胥自当将心中所想呈现于君。周郑彼此都有错处,从交换人质之事就可看出二者诚心不足。若心存信誉,行必践言,纵使双方均无人质,何人能间之?野草、野菜、竹器、积水皆平凡可见之物,尚能献鬼神、进王公,何况君子互相取信、依礼行事,人质岂非毫无用处?《诗》中有很多重信之言,比如《国风》中《采繁》、《采蘋》,《大雅》中《行苇》、《泂酌》等篇。周郑若读斯书,岂不见羞?”
姬息姑对胥大加赞赏,他欣喜道:“胥真乃君子也,君子之言不谷甚喜!”
第二十章周使求财
姬林即位后,他开始准备为周平王办理身后事。
接着,即将举行含襚礼。
所谓含襚礼,即送死者助丧之物。比如周平王口中要含的珠玉和身上要穿的衣服。这些都需要诸侯来送,诸侯若是送来也是一种礼,若是周王无礼于诸侯,刻薄寡恩,诸侯不送也没什么说道。若是诸侯不送,周朝更不能主动去求,否则,那就是无礼行为。
周平王一向行事不着调,大的诸侯国都不怎么待见他,此时又怎么会想着主动送助丧之物呢?
鲁国对上回周平王迟了一年以及提前送君夫人助丧之物颇有微词,更不会为了周平王破费。郑国以及和周朝关系僵持到了极点,能不敌对都已经不错了。
虢国只是个小国,国力有限,虽心有余而力不足。
姬林不舍得他私库中的财物,只好把目光瞄向了周朝的公库。
管理周朝财务的大夫满脸沮丧,由于周朝本来就日渐衰败,而周天王又奢侈惯了,财务已是入不敷出,真的拿不出像样的物品了。
这时周朝大夫武氏出了个主意,他建议派人去鲁国索要财物,反正鲁国国君看起来并不威严,又一向持礼,谅来也不敢违背周天王的命令。
姬林一听正合他意,立刻同意了,并把此事交由武氏全权处理。
武氏让他的儿子出使鲁国。武氏子没有爵位,也没有官职,只是一个担有天王使者的白丁,他受父亲之托只能前来鲁国。
他并不是武氏唯一的儿子,家中兄弟颇多,他是嫡长子,将来可以继承武氏的大夫之位。此次出使鲁国也是一种锻炼。
姬息姑听闻周朝派使者前来,忍不住皱了皱眉。这个时候周平王应该还未举行丧礼,莫非使者是前来索要助丧财物的?
他可不情愿给周平王准备这些物事,周使最好怎么来的怎么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