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群有一选拔办法,名唤曰九品中正制……&rdo;陈群幽幽的说出了自己的对策。
&ldo;何为九品中正?&rdo;
&ldo;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ldo;状&rdo;。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ldo;品&rdo;。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ldo;乡品&rdo;,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又称&ldo;起家官&rdo;)往往为&ldo;清官&rdo;,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往往为&ldo;浊官&rdo;,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rdo;
陈群话音刚落,庞统就在旁边给刘备使眼色。
本要应下的刘备见状只得先令人将陈氏一族接入到城中,之后单独唤庞统入内。
&ldo;士元可是觉得这九品中正有何不妥?&rdo;
&ldo;此策一出,则天下名为大王所有,实为世家把持!&rdo;庞统眼中闪过一丝的忌惮,&ldo;陈长文此策听起来不错,但若是长久以往,则皇威难再,国将不国……&rdo;
&ldo;若非士元提醒,孤险些应下!&rdo;刘备听完庞统的述说,这才惊出一身的冷汗。
&ldo;不过若是略作修改,倒是可行……&rdo;庞统嘴角笑笑,说道。
&ldo;哦?&rdo;刘备见庞统嘴角露出的坏笑,心里忍不住抽抽一下‐‐每次庞统露出这种笑容,肯定会有人倒霉!匈奴那次的瘟疫不是天灾,而是人为!那些被抓的人都是得了瘟疫的人!而之所以看起来还很正常,乃是庞统喂其吃了续命的药!每人身上最少耗费了五金!一千四百余人就是七千多金!七千多金换了三万匈奴大军全军覆没。值不值那要看刘备心中的天平如何倾斜了……
三日后,九品中正制颁布,只不过不全是陈群所言。
寒门子弟最高可到四品,而世家最低可到七品!这样就给了寒门子弟一个希望,也给了世家一个压力‐‐只要你真的有才华,就算你是寒门子弟,也可以凌驾于一些世家子弟之上,就算你是世家,若是一个白痴,那么只要你不怕丢人,那么久给你个安慰奖,七品!
不得不说,庞统这一改端的是狠毒至极!给了世家些许甜头,但却不会将甜头尽数给了。较之求贤令来说,世家有一些优势可言。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靠才能。
陈群脸色有些发黑,但是却也不能再说,再说的话,为世家争来的可能不是好处了……
九品中正制较之求贤令更正式一些,而世家也更沾一些光,所以世家子弟更多的是向汉国,而寒门中则多数奔向魏国,那么吴国呢?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
当然不可能!早在曹艹颁布求贤令的时候,张战已经考虑到了另一个选拔人才的政策‐‐科举制!但是因为对这个不太熟悉,所以只是将大概说了说,然后就把其余的事情交给了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诸葛亮和徐庶同志。之后又有另一头老黄牛周瑜同时的强势加盟,再加上顾雍,蒋琬(老黄还是把弟子带过来了。)等人的联合讨论,最终在九品中正制出来的一个月后,吴国全新选拔人才的政策也新鲜出炉‐‐科举制!
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主要有墨义、贴经、策问、诗赋、经意,明算。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就是写诗,以此来考究考生的文学功底。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以此来考究考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明算,就是考察考生的术学能力。
科举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最后的殿试。
童生试通过者为秀才,秀才可见官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