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更加神秘地说:&ldo;恐怕应验不止于此吧。&rdo;他万万没有想到,如今皇上重振朝纲的举动应验到自己头上来了。只见他上前跪拜道:&ldo;老臣叩见皇上!&rdo;
朱厚熜一拍龙案道:&ldo;你可知罪?&rdo;
&ldo;望皇上明示。&rdo;王琼满不在乎道。
皇上气得血冲脑门,但他强压怒火,大声令道:&ldo;朕明示你领五十大板。&rdo;说完令左右拖下去当场执行。
站在外面的大小官员见此景,吓得双腿打颤,不知皇上将如何发落自己。正在大家胡思乱想时,从正殿走出太监崔文,他站在大门口高声念道:&ldo;皇上口谕‐‐&rdo;众官一听,急忙跪拜于地,贴耳聆听:&ldo;所有迟到官员,记账二十大板,若有再犯,合并执行。&rdo;
众官员听罢,齐声高呼:&ldo;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rdo;
慢慢地,关于小皇帝如何闻鸡晨读、秉烛勤政的事在朝廷流传开来,有些庸臣再也不敢怠慢朝政之事了。一时间,朝廷的政风焕然一新。
转眼到五月七日,礼部尚书毛澄遵旨拟就出关于皇帝父母尊称的奏文,要提交群臣讨论。奏文实际上是根据杨廷和的意见拟定的,但只要获得文武百官的一致通过,就可以作为廷议奏折禀奏给皇上,这对皇上的影响会更大些。奏文说:
考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奉供王祀。共王者,皇太子本生父也。时大司空师丹以为恩义备至。今陛下入承大统,宣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第二子崇仁王厚炫继兴王后,袭兴王主祀事。又考宋濮安懿王之子入继仁宗后,是为英宗。司马光谓濮王宜尊以高官大爵,称王伯而不名。范镇亦言,&ldo;陛下既考仁宗,若复以濮王为考,于义为当。&rdo;乃立濮王园庙,以宗朴为濮国公奉濮王祀。程颐之言曰:&ldo;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为所生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伦也。然所生之义,至尊至大,宜别立殊称。日皇伯、叔父某国大王,则正统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极矣。&rdo;今兴献王以孝宗为弟,于陛下为本生父,与濮安懿王事正相等。陛下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ldo;皇叔父兴献大王&rdo;,妃为&ldo;皇叔母兴献王妃&rdo;。凡祭告兴献王及上笺于妃,俱自称侄皇帝某,则正统、私亲、恩礼兼尽,可以为万世法。
奏疏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大有打压小皇帝之势。朱厚熜尚未看完就把奏疏往龙案上一甩,愤怒难耐地说:&ldo;放屁!难道说父母是可以随便更易的吗?&rdo;
&ldo;万岁爷,谁又惹您生气了?&rdo;侍奉在一旁的德兴关切地问。
&ldo;好,德兴,你去把礼部毛澄毛尚书给朕找来。&rdo;
------------
章六重振朝纲大礼为先(3)
------------
毛澄接到谕令,一刻也不敢耽搁,生怕迟到了受责罚。他匆匆赶到乾清宫,行罢大礼。皇帝也不说让他平身,只好一直跪在那里。
朱厚熜拿着奏疏道:&ldo;你身为礼部尚书,竟写出如此无理奏折。朕问你,父母是可以更换的吗?&rdo;
毛澄被问得无言以对,但略一思索说:&ldo;禀皇上,臣等只是以史为据,不敢乱礼。&rdo;
&ldo;什么?照你的意思,父母是可以更换的喽。&rdo;说着将奏疏往他面前一扔,&ldo;拿回去再议。&rdo;
毛澄捡起奏折,慌乱的告别礼也未行,匆匆退出大殿。
朱厚熜想不明白,自己身为大明皇帝,应该是说一不二的,怎么为了一个小小的父母尊称,一班大臣就如此不给面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想想自己初来乍到,势单力薄,时至今日不曾有一个重臣站出来为朕说话。在生活起居上都是皇太后安排好了的,俨然朕就是她的亲儿子。哼,太后、杨首辅联合起来,欺朕弱小,想逼朕改变自己的生身父母。哼,办不到。
小皇帝想到必须要有自己的一班人马,只有这样才能想朕所想,做朕所做。于是开始考虑网罗人才。首辅杨廷和此时在朱厚熜眼里还是一个真正的忠臣,这是肯定要留用的。不说别的,就说他排开各种阻力,一手将自己扶上皇位这一点,功可盖世。对了,找杨首辅商议一下。为了成就大事,朱厚熜暂时压住刚才的不快,立即命德兴去请杨廷和。
杨廷和此时正在张皇太后那儿,向太后禀报小皇帝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在谈到大礼仪称奉时,首辅说:&ldo;我看这场争论不可避免。我听毛尚书说,皇上对廷议的奏折意见很大,已经发回重议。&rdo;
张皇太后说:&ldo;刚刚继位几天,就提出这么无理的要求,拖他一些日子,看他怎么办。&rdo;
&ldo;我和毛尚书等阁臣的意见是除了拖延外,还要坚持廷议。皇太后,礼仪关系到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不能因此而遭受破坏。&rdo;杨廷和补充说。
张皇太后发话道:&ldo;杨卿说的极是,就这样办吧。对小皇帝的倔强脾气该拦的就拦,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他会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rdo;
杨廷和致谢告别皇太后,刚一出门就看见德兴往这边奔来。杨廷和早就认识皇太后身边的这个小太监,所以主动打招呼说:&ldo;小德子,跑回来看太后的?&rdo;
德兴急忙说:&ldo;首辅快去,万岁爷传您的旨哩。&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