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大国无战争 > 第71章(第1页)

第71章(第1页)

……臣等有以&ldo;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rdo;之说进者,徐桐、刚毅等竟敢于皇太后皇上前而斥为逆说……自误以误国,其逆恐不在臣等也。

……时至今日,间不容发,非焚剿拳匪,无词以止洋兵;非诛袒护拳匪之大臣,不足以剿拳匪……推原祸首,罪有攸归,应请旨将徐桐、刚毅、启秀、赵舒翘、裕禄、毓贤、董福祥先治以重典……然后诛臣等以谢徐桐、刚毅诸臣,臣等虽死,当含笑入地。无任流涕具陈,不胜痛愤惶惶之至。&iddot;輨&iddot;輲&iddot;訛

前二疏与第三疏主题相同,惟侧重于揭露义和团&ldo;为邪教,为乱民&rdo;的种种行状,并提出了&ldo;中国自剿,乃可免洋人助剿&rdo;的戡乱措施。

事过百年,流览疏文,若有良知,都会承认庚子拳乱、联军入侵、辛丑条约这一系列灾难,早被这三位外交官不幸言中。

说真话者很自信。死亡,并没有吓住他们。

《拳变余闻》有一段珍贵记载,这样描述:

七月初四日上谕:&ldo;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屡次被人参奏,声名恶劣,平日办理洋务,各存私心,每遇召见时,任意妄奏,莠言乱政,且语多离间,有不忍言者,实属大不敬。许景澄、袁昶,均著即正法,以昭炯戒。&rdo;押赴菜市口,拳匪塞途聚观,拍掌大笑。端、刚、赵、董等,相贺于朝。景澄在狱中,以铁路学堂办理情形,款存何处,详列付所司。至刑场,刑部侍郎徐承煜为监斩官,见景澄、昶咸衣冠,叱役去之。景澄曰:&ldo;吾等虽奉旨正法,未奉旨革职。况犯官就刑,例得服衣冠,汝作官久,尚未闻耶?&rdo;承煜赧然。袁昶问曰:&ldo;吾二人死固无恨,然何罪而受大辟?请以告。&rdo;承煜怒叱曰:&ldo;此何地,尚容尔哓辩耶?尔罪当自知,何烦吾言!&rdo;昶曰:&ldo;尔何必如此作态,吾二人死当有公论。洋兵行破京师,尔父子断无生理,吾等待于地下可也。&rdo;临刑,皆神色不变。&iddot;輨&iddot;輴&iddot;訛

上引史料,不但留下了许、袁二人坦然就义的画面,而且提示了促成许、袁牺牲的朝廷内幕‐‐这是一次假借帝王名义所策划的法外用刑。为首者,当然是端王载漪,军机大臣刚毅;知情而参与者则有大学士徐桐、甘军首领提督董福祥、刑部尚书赵舒翘;具体操作者为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启秀、刑部侍郎徐承煜等。尤其是后二人,一人拟圣旨,一人监斩,必置许景澄、袁昶于死地而后快。

也算是天道循环,一还一报,总之,被袁昶说准了。启秀与徐承煜二人,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双双被日本人捉拿,关押于顺天府署的日军屯驻地。辛丑(1901)正月,由大清皇帝诏命正法。

奕劻等传诏旨至,日军官置酒饯之,酒次,传中国正法之旨。承煜色变,极呼冤,詈洋人不已。启秀曰:&ldo;即此已邀圣恩矣。吾深悔从前之谬误,今已矣,愿贵国助吾中华光复旧物也。&rdo;次日,刑部派员提之,日军官曰:&ldo;徐侍郎顽钝如故,启尚书心地明白,惜其悟之太晚。二者皆贵国大官,已代备舆送之矣。&rdo;至刑部,衣冠至菜市口,启秀下舆小立,气度犹从容,监斩官出席礼之。承煜已昏不知人。西人集视者咸拍照毕,并就戮哉。&iddot;輨&iddot;輵&iddot;訛

启秀知悔,让人心生一丝怜悯。而徐承煜作为刑部的&ldo;二把手&rdo;,先后&ldo;监斩&rdo;了许景澄、袁昶、徐用仪、联元、立山五大臣,当时意殊自得。仅仅过了半年,在同一个刑场,他血染黄尘,至死不悟,也是一种类型。史家称端王载漪、刚毅、徐桐(徐承煜之父)等为&ldo;顽固派&rdo;。徐承煜的&ldo;死相&rdo;,颇能体现几分&ldo;顽固&rdo;的特色。

&ldo;顽固&rdo;者的思想焦点,即&ldo;仇洋排外&rdo;。

前文已经交代,慈禧仇洋,是因为洋人支持了戊戌变法并掩护了变法首领。端王载漪仇洋,是因为洋人的驻华公使没有给他儿子‐‐大阿哥溥儁以外交承认。刚毅、徐桐、载勋、载澜、崇绮、赵舒翘、启秀、毓贤等人仇洋,则是立足于&ldo;后党&rdo;立场、坚持否定戊戌变法的思想延伸。就大趋势而言,这伙人的&ldo;仇洋&rdo;,与&ldo;爱国&rdo;、&ldo;反帝&rdo;、&ldo;反侵略&rdo;的意旨丝毫无关,若定性,也只能是&ldo;戊戌变法&rdo;的反动。由此互证义和团的&ldo;灭洋&rdo;因为是被这些人的&ldo;仇洋&rdo;所引爆,而不可避免地有了狭隘、保守、泄愤的色彩。

&ldo;仇洋&rdo;者发现了&ldo;灭洋&rdo;者,这就像淘金者发现了金矿、落水者发现了救生筏、复仇者发现了职业杀手、点火者发现了燧石与干柴……

一拍即合,交易成了。

从毓贤在山东省的由&ldo;剿&rdo;转&ldo;抚&rdo;,到裕禄在直隶省由&ldo;抚&rdo;转&ldo;荐&rdo;,义和团在直隶大地迅速壮大,终于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中旬占领涞水后,即于四月二十九日(5月27日)攻占涿州。

涿州距北京仅仅五十公里,徒步而进,即一日行程。义和团很乖巧,他们在涿州城四门城楼上各插了一面大旗,上书&ldo;扶清灭洋&rdo;四字。

&ldo;灭洋&rdo;者求上门来了,认不认?收不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